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看得见的美丽 留得住的乡愁


  在湾桥镇,涵盖镇、村、组、党员、农户五级的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已经建立起来,除了洱海滩地,包括河道、村内主干道都实现了定人、定时、定点的保洁制度,垃圾则由古生村收集、湾桥镇清运。

  记者发现,古生村每家每户门前的沟渠上方,都有一根黑色的排水管,通向村口的污水处理厂。“这是为了保护洱海‘母亲湖’,村里实施的污水处理工程。”古生村村党支部书记何桥坤说,目前村民们家里的污水从附近的排污支管道、村里的主管道,到污水处理厂达标后出来进入湿地,最后才真正排入洱海。

  每天早上8点,严炳前都会出现在总书记4年前“立此存照”的地方。“立此存照”不远处有一座龙王庙,作为古生村的3名滩地管理员之一,他就负责龙王庙往南500米的滩地管理。严炳前沿着河岸,熟练地用铁耙把浅水区的淤泥捞上来,再放到岸边现挖的沙坑里过滤,最后一并用垃圾车运走。严炳前告诉记者,如果不把淤泥处理干净,等到水位上涨的时候,蓝藻就会迅速生长蔓延起来。

  古生村村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洱海边,在保护洱海这件事上,全村人都团结一心。尽管水更清了,“但比记忆中的还是差一点,小时候去洱海,口渴了捧起水就喝。我们要把水变得比以前更好。”何利成说。与何利成一样,村民们都有着这样的决心与信心。

  古生村有上千年历史,文物古迹众多,有建于明代的福海寺、水晶宫、凤鸣桥和建于清代的古戏台及龙王庙,还有很多古木、古戏台、古寺、古桥,古生之古,入目皆是。

  据何桥坤介绍,在保护的前提下,大理市编制了为期15年的《古生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一次性规划设计到位,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按照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八有”的要求,编制了实施方案,内容涵盖村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工程、省级民族特色旅游示范村创建、产业发展富民工程、村民自治综合改革试点“六大工程”,力争把古生村建成洱海之滨生态环保优先、传统文化浓郁、田园风光秀美的幸福家园和让人“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典范。

  “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守住了这片青山绿水,投资自然会来。做规划就是要‘筑巢引凤’,让乡亲们从中受益!”湾桥镇镇长凯祥深知群众所想所盼。

  村中心广场、老年活动中心、菜场、村口牌坊、仿古路灯相继建成,三网改造提升、村内绿化、龙王庙周边环境整治、湿地公园建设、建筑风格整治等工程大大提升了古生村的基础设施水平,古生村同时加快文化教育卫生设施建设,在村内安装健身器材和广播设备,规划建设村民议事中心、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室、村史馆等公益设施,使全村人居环境和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营造了优美和谐、充满文化气息和民族特色的人居环境。

  如今在古生村,不仅村民们享受到了便捷的公共服务,全村旅游产业发展也有了硬件基础,一个让人“记得住乡愁”的中国最美乡村正在成型。

  

  着眼民生福祉,生态产业助发展

  大理,在大多数人眼中是“风花雪月古城开,洱海苍山次第排”的锦绣之地,但作为全国14个扶贫片区滇西边境山区的主战场,大理州12县市中有11个县是贫困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难度大。

  52岁的杨利珠是古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有7口人,女儿杨燕秋是残疾人。大理每年向洱海投放大量鱼苗,杨利珠就在投放前的鱼苗暂养地公益性岗位工作,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杨利珠家还通过贫困户危房改造计划,在2014年住进了新房。有稳定的收入,有安全的住房,这也让杨利珠一家摆脱了贫困。

  杨利珠一家摆脱贫困的故事正是大理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大理通过进村入户认真调查分析发现,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生病看不起,有的住房破旧不堪,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资金……精准施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他们开展因户因人施策,推动政策、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向脱贫攻坚一线聚集,一个都不能少地帮助贫困群众摘掉贫困帽子,过上小康生活。

  古生村村民李桂的妻子患尿毒症多年,儿子患糖尿病,一家人全靠儿媳妇打零工维持生活。去年政府为他患病的妻儿报销6.8万医疗费用,无疑为这样的贫困家庭“雪中送炭”。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人居环境 湿地公园 大米 湿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