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王义富:山乡村寨架起相机播文明


  

  

  

  

  王义富传承彩船文化。

  在湖北省竹山县宝丰镇,经常可以看见一位老人背着一个摄影包,走街串巷,熟悉他的人都会打招呼:老王,今天又来采访啥新闻啦?

  这位68岁的优秀党员、“乡土记者”、文化志愿者,业余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已有30多个年头。每天奔走于山乡村寨、田间地头,用他独特的视角,拍摄了一幅幅充满乡土气息的新闻图片;用他朴实的笔触,讲述了一段段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他就是被当地老百姓亲切称为“草根记者”“民间歌王”的宝丰镇政府退休干部王义富。

  

  因为热爱,所以执著

  王义富1951年2月出生在麻家渡镇刘家河村,高中文化,当年在农村也算得上土秀才了。1977年,王义富调到麻家渡镇文化站担任站长,干上了他一生热爱的事业。游走在村镇田头,他对当地的民风民情特别熟悉,业余时间就试着写新闻稿子。1977年10月16日,他的处女作《乡村有了业余乡剧团》刊发在《郧阳报》上,看到自己的钢笔字稿件变成铅字,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也激发起他的写作热情。

  1982年,王义富调任宝丰镇文化馆馆长。1993年,担任麻家渡镇宣传委员。他不负众望,在“十星级”评比期间,编写“十星歌”,一展歌喉,卖力歌唱,将十星评选活动推向高潮。1996年,因工作需要,王义富又回到宝丰镇任宣传委员。虽然岗位调整了,但他始终没有间断过业余新闻写作,他不仅仅是把新闻写作当作业余爱好,更重要的是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事业去做。

  业余时间,王义富一直忙于他所热爱的新闻写作,东奔西走,进村入户。那时,他的妻子沈贤兰要带着两个孩子住在农村,既要照顾年过花甲的老人,又要照顾两个孩子,繁重的体力劳动使妻子积劳成疾。有一次在抢收抢种时,她一人将一亩田的菜籽割完、挑完,接着又请工整田,抢水插秧,终因劳累过度倒在了床上。至今提起这件事情,王义富仍然感到十分愧疚。

  条件的艰苦没有改变王义富对新闻写作的热爱,生计的艰辛更让这对患难夫妻心心相印、相濡以沫。1996年,王义富被评为“湖北省宣传思想先进工作者”,应邀到武汉参加表彰大会。望着一身土气、朴素得像个庄稼汉似的丈夫,妻子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悄悄卖柿子攒够100元钱,到镇上给丈夫精心挑选了一件“中山装”上衣。王义富就穿着这件饱含妻子深情的上衣出席了全省的表彰会。

  在家人的支持下,王义富写稿的热情更高了。他自费订阅了《中国记者》《新闻爱好者》《湖北日报》《十堰日报》等报刊,业余时间如饥似渴地从中汲取写作营养。遇到新闻记者、老通讯员,虚心请教,不懂就问。一辆陈旧的自行车、一架照相机、一个采访本、一支钢笔是他的全部设备。大到经济建设中的新鲜事,小到婆媳间的家长里短,都可以进入他的视野,流淌于笔端。常言道:做记者要“腿勤、口勤、脑勤、手勤”。在这几个方面,“土记者”王义富也不敢有丝毫懈怠,更是付出了比一般专业记者更多的艰辛。

  

  敬业奉献,贵在坚持

  为了做好新闻宣传工作,他潜心学习摄影技术,学习新闻写作。为采写稿件,30多年来,王义富用坏了5辆自行车、6架照相机。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他又省吃俭用买了一台数码相机。不会电脑,他挤时间虚心向年轻人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从用数码相机拍照、下载、修图,到电脑打字、传稿件,他都能独立操作。

  王义富采写的稿件通俗易懂,“沼气建起多方便,既炒菜又做饭,既卫生又方便,还煮猪食不用电……”“正月里是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红灯一闪亮晶晶,借盏红灯谢党恩……”“一唱建设新农村,依靠产业来富民,宝丰建万亩生态茶,富国富家富农民……”现在,一天不写稿,几天不拍照片,他手就痒痒。只要有新闻线索,他就放下手中的一切,立刻出发,别看他是“土记者”,可是那种敬业精神丝毫不亚于专业记者。

  30多年来,他在县级以上新闻媒体发表稿件2000多篇。先后荣获“湖北省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工作者”“十堰日报优秀通讯员”“十堰市第三届道德模范”“竹山县新闻宣传先进个人”等殊荣。他还光荣地当选为竹山县第八届、第九届政协委员。

  

  退而不休,传播文明

  2011年10月,王义富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他依然活跃在民间文化的第一线,快乐地做一名文化志愿者,用自己的满腔热情讴歌新时代,歌唱新生活,传播新风尚。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传播 田间地头 沼气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