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充分挖掘旱作农业的潜力,山西省长治市制定了一整套绿色农产品地方生产标准,推广了一系列良种良法配套的集成技术,涌现了一大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典型,初步构建了“绿色旱作技术+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旱作农业从求产量、求效益到求质量的转变。
屯留区王庄村种植的油葵。
持续大半年的干旱,一度让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晋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卫明担忧不已。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三十多年,今年是最干旱的一年。
旱作耕地面积占80%以上的长治市,是典型的北方旱作农业区。但这次旱情却格外严重,截至今年7月,长治地区降水量还不到140毫米,仅为往年的一半左右。6月份的持续高温,又加速了土壤失墒,进一步加重了旱情。
日前,记者见到张卫明时,他正在地头查看谷子长势。绿油油的谷子整齐成列,生机盎然,足足比其他地块高出5公分,让他放下了心。
旱情如此严重,晋庄村的谷子为啥能有不错的长势?张卫明告诉记者,这都得益于旱作农业的发展,采用抗旱品种、铺设地膜、发展喷灌滴灌等节水措施,在大旱之年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系列整地养地措施让耕地质量保墒能力更强。
晋庄村只是长治旱作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依托抗旱播种、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等技术,长治在太行山区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生产方式越来越“绿”,耕地质量越来越好,农民收入越来越高,将旱作农业发展得有声有色。
节水——留住天上雨 用好地表水
因为地处太行山干石山区,十年九旱,有人将长治市壶关县称为“干壶”。壶关县围绕旱作农业目标定位,充分利用七、八、九三个月的降雨,发展旱地西红柿。种在旱季,长在雨季,收在秋季,是壶关旱地西红柿的独特之处。
防雹网排成青纱帐,地上铺着双色反光地膜。“我们这里种西红柿和其他地方不一样,上中下都有窍门。”在壶关县店上镇绍良村阳光种养专业合作社的旱作西红柿种植基地,合作社负责人贾交忠告诉记者。
“上”架防雹网,既可以防冰雹、防虫害、防鸟、透光,还能防晒,有利于积蓄雨水。
“中”有喷灌设备,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省工省水,还能有效提高西红柿的品质口感。
“下”铺银黑双色反光地膜,不仅减少了对土壤的污染,而且银色地膜在外,能促进光照着色,让果实颜色更加饱满。黑色地膜在内,有利于土壤保墒。
上中下齐发力,合作社的西红柿与一般种植方式相比可节水80%,效益更高。
“2018年,我们的西红柿卖到2元一斤,10月份上市的一批甚至卖到了每斤3元,一座一亩的大棚能净赚3万元左右。”贾交忠说。他还将滴灌技术应用到西红柿育苗上,产量增加了50%,年出苗量达900万株,能为3000亩旱地提供优质西红柿种苗。
依靠多年的抗旱经验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长治市打造出了一批绿色旱作农业的示范乡镇。其中,既包括阳光种养专业合作社所在的店上镇万亩示范片,也包括屯留区西贾乡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
分拣,称重,装箱……西贾乡500亩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的田头一派繁忙景象,西贾诚凯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冯立红正组织社员,将线椒打包,准备上市。
冯立红投资十几万元,专门架设了节水灌溉设备,铺了地膜。他觉得这钱花得值:“我种的500亩地,过去人工浇一次水成本也得3000元,现在用微喷灌能节约一半水,还省人工。再说大水漫灌,土地容易板结,微喷灌土地水分吸收更好,每亩能增加效益3000多元。”里外一算,这笔钱花得的确值。
同样是铺地膜,在长治,果菜和粮食作物还有不同的“讲究”。“银黑双色反光地膜主要应用于蔬菜瓜果,渗水地膜适用于粮食作物。”长治市农业农村局技术站副站长和韩伟介绍,渗水地膜能将5毫米以下的无效降水存储在地里,达到节水的目的。目前全市已有4万亩谷子和高粱应用了渗水地膜技术。
“谷子是作物里最抗旱的,土壤含水量13%就能正常萌发,但今年春天我们抽测的部分耕地土壤,含水量只有8%-9%。”和韩伟说,每年5月20日到6月底,是谷子播种的最佳时间,但今年这段时间内,长治大部分地区没有降雨,给谷子生产带来了很大影响。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8-06/201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