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麻怀联村党委书记邓迎香,带领村民历时13年,在坚硬的山肚子里凿出了一条200多米的通车隧道。麻怀的出山路,从2个多小时缩短至15分钟。
麻怀以北20公里群山莽莽的大窝凼中,科学家南仁东耗尽毕生心力,在此建成大国重器——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天眼”遥望浩瀚苍穹,接收着远达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
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贵州发展洪流中逐浪奔腾的两朵浪花。邓迎香的故事,南仁东的传奇,15分钟与137亿光年,和许多写满希望梦想、饱含时代温度的故事一起,定格为贵州各族人民用劳动书写新时代、在奋斗中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一瞬”。
正如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所说,当前的贵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人心、深得人心,已经成为新时代贵州最强音,干部精神状态好、群众激情斗志高,决战决胜的信心更足、力量更大、势头更旺。
闯关夺隘干出一片新天地
曾经的贵州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贵州大踏步前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化。
——全省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6.23亿元增加大到2018年14806.4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49年44元增加到2018年的41244元。全省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296.55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1059.7万吨,农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5.1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276.74亿元,贫困人口更是从1978年的1840余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55万人。
——水火互济保障“西电东送”,黔中水利枢纽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高速铁路从无到有,“大十字”枢纽锋芒起笔;大数据发展从无到有,“智慧树”根深叶茂,“钻石矿”流光溢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贵州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22.8%增长到2017年的55.3%,世界自然遗产数量全国最多,星级景区星罗棋布,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绿色农产品持续“泉涌”,多彩贵州风行天下,绿水青山在源源不断地变为“金山银山”。
——70年来,特别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征程中,贵州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时代楷模和“年份英雄”。历经30余年绝壁凿“天渠”的黄大发,用钢钎、锤子开凿“人工隧道”的邓迎香,带领村民走上小康之路的余留芬,矢志不渝铸大国重器的“天眼之父”南仁东……
贵州的改革实践证明,只要敢与强的比,敢向高处攀,敢同快的赛,敢于闯关夺隘,就会改出一片新气象,干出一片新天地!
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攻坚难度最大的省份之一,所面临的诸多脱贫攻坚难题,可以说是“世界级”的。
70年来,尤其是大规模扶贫开发和精准扶贫实施以来,贵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全力打好“四场硬仗”。
在贵州脱贫攻坚的进程中,每一个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摘帽出列的背后,都有一个战天斗地的感人故事,都是一曲慷慨激昂的豪迈乐章。海雀村3年栽下1.16万亩松树,麻怀村13年凿穿几百米进村隧道,团结村30年开凿出10公里绝壁水渠……回首脱贫攻坚的艰难历程,追梦的贵州人披荆斩棘,追梦的贵州人更有底气。
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说:“脱贫攻坚路上,党旗始终飘扬;完成底线任务,我们心无旁骛;落实乡村振兴,我们追梦前行。”在余留芬的带领下,岩博村产业发展更加兴旺,乡村建设更加美好,逐步实现“人人有事做、户户都小康”的奋斗目标。
2018年,海雀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611元,实现了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的美丽嬗变。村党支部书记文正友说:“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改变贫困面貌,一代接着一代干,带领海雀村群众创造绿富美的新未来。”
追梦新时代,奋进正当时。目前,贵州的155万贫困人口中,深度贫困地区有89万人,是坚中之坚、难中之难。“瞄准制约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重点难点问题,列出清单,逐项明确责任,对账销号。”贵州省副省长吴强介绍,特色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社会帮扶等政策措施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扶贫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基础设施建设、帮扶力量等各类资金、资源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聚集,全力攻克坚中之坚,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8-05/201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