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农业部部长希望中国专家能将这些灌溉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水坝工程也被布水稻中心列为样板项目,并打算在布国其他洼地水稻项目上进行推广。”梁小平说,最重要的是,这些工程可以让当地农民直接受益,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
一汪活水,为水稻示范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巴格雷灌区,农技组开展了1公顷良种试验示范生产,产量5吨,可为布提供150公顷的大田水稻生产用种;在巴马灌区,完成了1公顷原种水稻生产试验示范,产量高达5.8吨,比原来增产了近2倍。同时还完成了1500平方米的机插秧示范项目,产量高达855公斤,单产5.7吨/公顷,比原平均单产增产3.2吨。
“种还是当地的种,田也是当地的田,唯有技术是中国的。”副组长胡宇舟介绍,布国种植水稻的光热条件都比较好,之所以以前产量不高,还是因为技术没有跟上。农技组将一些中国常用的栽培技术带了过来,如增施底肥、扩大秧田面积、增加栽插密度、适时田间管理等,效果立竿见影。
在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农机专家还将中国省工省时、方便高效的农业机械化手段传授给当地农民,提高了当地的生产效率。“农机、水利对水稻生产发展至关重要,正如水稻、水利、农机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农技组成员之间也是既分工又协作,所有专家都服从于项目,齐心协力并肩作战,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副组长许金泽说。
当好老师,做好培训
正如农技组反复强调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布方技术人员也掌握了中国技术,才能确保布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各项试验示范及各省洼地水稻推广活动,农技组专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系列技术培训。
为了做好每次培训,专家们总是精心准备,苦下功夫。提前一个多月就开始做PPT,文中加入大量图片和短视频,以求做到图文并茂、绘声绘色。在培训时,专家们还将中国技术和布方技术比较讲解,并举例中国摆脱饥饿的典型案例,让参训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作为翻译,肖杰、赵苏春则是加班加点、字斟句酌,只为能让参训人员精准理解培训内容。
“为达到培训效果,培训的规模我们想控制在50人左右,但是每次的参训人数都要超过这个数字。培训后一般都安排半小时的提问时间,可是布方参训人员总有提不完的问题,往往一个提问环节就要花2个小时左右。”胡宇舟说,“布方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农民,参与中方培训的积极性都很高。”
除了集中培训,事实上,专家走到哪里,就会把技术培训带到哪里;哪里有工程项目,哪里就是培训基地;哪里有需求,就到哪里组织相应的培训。简易的民房、田边的树荫底下都是专家们开讲的小课堂。
在纳柳村蓄水坝建设完成后,水利专家梁小平、尹文波还专门在村里举办了一次培训,教村民如何利用水库有效管理和利用水资源。在巴格雷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水利专家陈宗泉亲历亲为,几乎每天都呆在工地上,施工每个环节都要对布方施工人员开展实地培训,手把手地教他们技术要点。在巴马灌区,当地有3个村的老百姓看到中国专家种的水稻比自家长得好,就邀请水稻专家许金泽、蒋传华、农机专家薛友国来讲课,原本计划一个村50人的培训最后却变成243人,村民们挤挤挨挨地坐在树荫下听课……有布方项目官员曾评价说:“中国农技组不但高标准地完成了项目建设,还为我们带出了一支懂技术的队伍。”
短短几个月,中国农技组就在14个省开展了30场次的大规模现场培训。一年下来,农技组共完成室内技术培训1250人次,野外技术培训有记录的399人次,共培训1649人次,超过本期项目规定完成培训任务的两倍,为促进布国农业人才能力建设作出了贡献。
建立友谊,广受赞誉
真正的友谊千金难买,却能在真实亲诚的合作中收获。
在布基纳法索,当地老百姓称呼中国专家为“中国家人”。专家们有什么困难时,路过的老百姓都会主动过来帮忙。而当地老百姓在农业生产中遇到难题,也主动找到中国专家解决问题。有一次,当地农民的玉米地遭受了虫害,中国专家驱车10多公里专门去查看指导。农民们感激不尽,拿出蔬菜、鸡蛋来感谢中国专家。盛情难却,但猜到他们可能会节衣缩食,专家们深受感动,自掏腰包买下农民送的东西。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7-30/200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