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富饶又贫瘠的土地,一方面坐拥中原沃土,一方面也有着大别山区、太行山区、伏牛山区和黄河滩区“三山一滩”的连片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总量居全国第三的河南,在脱贫攻坚的整体作战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今年两会期间,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特别叮嘱我们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下一步乡村振兴的要素会更加活跃,那里仍然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这些叮嘱给我们极大的鼓舞。”河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说,“近几年来,全省已经实现577.7万人口脱贫,5514个贫困村出列,在全国的脱贫贡献率超过10%,靠的是让尽可能多的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让他们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这片土地正因为贫困群众的自力更生、大有可为而变得生机勃勃。”
顶层设计护航 传统产业有了新使命
论发展产业扶贫,河南人有自己的底气。
小麦粉和挂面产量占全国37%,每3包方便面有1包产自河南,每10个饺子汤圆中有7个产自河南,火腿肠占半壁江山,馒头1/4产自河南,北京全聚德烤鸭的大部分白条鸭都来自河南华英农业发展公司,这是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坚实的产业基础。
但如何让农业产业惠及更多的贫困人口,让祖祖辈辈耕耘的土地“生长”出可以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强劲动力,还需要在制度和规划上进行顶层设计。
一项项制度逐渐丰满,织密了扶贫产业的支撑网。2018年,河南省下发了《河南省农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围绕这一计划又先后下发《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扶贫专项行动方案》《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扶贫专项行动方案》《河南省农业技术扶贫专项行动方案》《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扶贫专项行动方案》《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扶贫专项行动方案》《河南省“三品一标”扶贫专项行动方案》,以此形成的“1+N”农业产业扶贫专项行动规划,从主体培育、技术帮扶、信息服务和品牌创建等方面共同支撑着河南产业扶贫的发展。
一个个优势产业被重新规划,赋予带贫发展的使命。在优质小麦发展上,构建现代小麦产业体系;在优质花生发展上,抓好花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县建设;在优质草畜发展上,加强牛源基地建设,扩大粮改饲试点,推进种养结合;在优质林果发展上,着力发展标准化、组织化种植水平。种种要素向优势产业倾斜,深挖传统产业带贫能力的过程,也成了河南优化农业供给侧实现产业内部各要素重新整合的过程。
南阳市宛城区高庙镇王良庄村,几台自走式打药车伸开20米长的“双翼”在麦田里行进。“这家伙一来一回能给4亩地打药,只要3分钟。”村党支部书记张永军告诉记者。
今年50岁出头的张永军是照管全村2200亩耕地的“大田管家”。2017年,王良庄村与南阳市文景园农业科技公司签订土地托管协议,根据协议,贫困群众将土地进行托管开展规模经营,除了有保底的托管分红以外,还能获得增产分红和种粮补贴。
“这地种得和以前不一样。”张永军带记者走进地里,指着宽窄不一的麦垄说,“‘宽窄行’种法,通风透气,大机械进地也不压苗;再看这土,经过深翻,蓬松疏散宜水宜肥。”张永军估算,今年每亩地能打1100斤小麦。
和产量同时提升的,是王良庄村小麦的品质和价格。今年全村的麦地里,一半是强筋小麦,直供当地农业龙头企业——想念面业;另一半是高发酵小麦,已被贵州一家酒企预订。这两种优质小麦每斤比市场价贵0.2元,最高的一批每斤能卖到1.6元。“一亩地的纯收益比过去自己种高了好几百元,加入托管的23户贫困户去年都实现了增收脱贫。”张永军说。
向脚下的土地要效益,将曾经看似“不赚钱”的传统农业产业做优做强,给贫困群众更多的支撑,是河南这个农业大省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起始式”。
截至目前,河南在全省53个贫困县建设41个四优示范县,占全省四优示范县的一半以上。其中,优质小麦示范县8个,优质花生示范县21个,优质蔬菜示范县4个,优质食用菌示范县1个,优质水果示范县4个,优质茶叶示范县3个。仅以“优质弱筋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县”淮滨县为例,当地通过发展弱筋小麦食品加工业,吸纳全县2327名贫困人口就业,年人均工资收入达2.2万元,可使2160户贫困户实现务工脱贫。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7-22/200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