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组考察金亚雷洼地水稻种植情况。
水稻专家胡宇舟(右一)在巴格雷水稻种子生产田指导布技术人员识别病虫害。
水利专家梁小平在项目点给当地农民培训节水灌溉技术。
布基纳法索地处非洲西部,在当地语言中“布基纳法索”是“君子之国”的意思。
布基纳法索与中国有着8小时的时差,她与中国一样,是个多民族的文明古国,古朴神秘的传统习俗与遒劲奔放的土风歌舞别具特色;这里的人们还喜欢以稻米为主食,但是国内产量不高,每年要花费大量的外汇从别国进口。
2018年5月26日,我国与布基纳法索复交,布国重返中非友好大家庭。应布方要求,在复交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经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紧锣密鼓地组织遴选,一支由7名农业专家(3名水利专家、3名水稻专家、1名农机专家)和2名法语翻译组成的中国农技组团队,分两批次先后抵达布国,开展农业技术援助工作。
奋斗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截至6月30日,一期项目圆满完成。考虑到时下正是布国农业生产的珍贵雨季以及二期项目的无缝隙衔接,农技组4位专家继续留守岗位,5位专家如期回国。近日,记者围绕农技组一年的工作和生活进行了采访,听他们讲述为布国修水渠、引活水、传技术的故事,感受他们用汗水浇灌出稻美粮丰的辛勤付出……
使命重大,攻坚克难
时隔24年,五星红旗再次在布国升起。参与并见证了这一幕的中国农技组,心情澎湃激动,但又深深感到了肩上的责任:再建交已是新朋友,如何更好地推动两国之间的农业合作?新环境里都是新挑战,怎样才能因地制宜帮助对方发展农业生产?
使命重大、时间紧迫,更要沉着稳定、有条不紊。初到布国的前两个月,农技组专家们马不停蹄地奔波在调研工作一线,几乎没有休息日。与布方官员、技术员深入交流,认真听取他们的需求和意见,推动建立真诚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考察水利项目和灌溉系统布置,了解水稻种植水热条件,逐步积累当地农业生产一手资料;测绘、挖沟、整地、育秧,凡事身先士卒、亲力亲为,既技术指导又实干苦干……
“在对接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向布方普及中国政府的援非政策,强调我们援助的目的是提高他们自身的发展能力,不仅仅是‘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农技组组长梁小平说。
任务重、压力大,并没有难倒中国专家们,反而激发了农技组的奋斗意志,一路攻坚克难。然而,当地恶劣的环境还是跟农技组开了些不大不小的“玩笑”。
布国全年只有4个月的雨季,其他8个月都是旱季,温度高、空气干燥,再加上生活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蚊虫肆虐,疟疾高发。农技组来自非疫区,属于易感人群,又要下田下地,实在防不胜防,9位专家中的8位先后染上疟疾,好几位还反复感染。幸好专家们赴布之前就准备好了药品,因而及时得以救治,未因病痛耽误工作,这着实让布方合作伙伴钦佩。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下来,当布方官员看到中国农技组对症下药、解决了他们的灌溉难题时,看到中国技术将示范田里水稻原种产量翻倍时,看到农技组专家急农民所急,对农户的需求来者不拒时,他们真正感受到了中国专家的真心实意,感受到了中国援助“授人以渔”的重要作用。布国农业部水稻中心项目协调员萨努有一次见到中国专家,忍不住把中国国旗披在身上,高兴地说:“有中国专家来帮助我们真是太棒了,我爱中国!”
技术担当,硕果累累
3月30日是中国援助巴格雷土地整治项目竣工的日子。清澈的水流哗啦哗啦沿着崭新的沟渠从大水库里源源不断地注入平整的农田。“我们发展水稻面临的困难之一就是地不平,水保不住。现在好了,排灌自如,我们再也不担心水的问题了。”眼看着几个月前还是凹凸不平、靠天收粮的旱地变成了沟渠配套、旱涝保收的平整水田,巴格雷中心负责人凯博高兴地说。
这样的喜悦,中国农技组一次又一次地带给了布方人民。在首都附近的丁迪卢(Tintilou)村和赞巴尼根(Zam?banega)村,农技组专家建设了两个节水灌溉滴灌示范工程。在旱季,通过建设钻探深水井,利用太阳能发电抽水、高位水箱增压等灌溉系统方式,改变了原来的漫灌和提水灌溉,提升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在纳柳(Nariou)村,农技组为当地居民修建了3.7万立方米轮蓄库容的小型蓄水坝,可灌溉面积为50公顷,能够在缺水期为洼地水稻补充灌溉。除了巴格雷灌区的项目,还在巴马灌区修复了662米长的灌渠,重建了346米长的混凝土主灌渠,配套完善了12座灌溉控制闸门,帮助布方恢复原有灌溉面积100公顷。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7-30/200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