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擦亮草原的“眼睛”


  农博士们都做了哪些事?

  杭锦后旗农技中心肥料股股长刘宇杰介绍,控肥增效方面,集成了以“准、替、带、调”的四字技术路径,实现了示范区减量40%、全旗减量10%、化肥利用率提高了5%的成果;控药减害方面,集成了“改、统、控、收”四字技术路径,实现了减量30%、利用率提高到40%、绿色防控率60%的成果,同时建成了内蒙古西部区首个国家级病虫害智能观测场;控水降耗方面,实现了年节水量0.2亿立方米的成效;控膜减污方面,地膜使用面积较上年减少1万亩,推广国标地膜105万亩,地膜总用量2.5万吨,建立回收网点48处,回收废旧地膜约1.9万吨,残膜当季回收率75%。

  春耕忙碌时节,联增村农民李新高开着拖拉机,拉着自制大铁耙在耕地上来回行驶。“必须要搂走秸秆和残膜,要不然影响种地。以前用的地膜太薄,一扯就碎,好多都埋在地里。现在地膜厚了,污染少了,回收还有补助,大家都很满意。”

  除了下大力气治理面源污染外,点源和内源污染治理也同时发力。

  还没走进乌拉特前旗污水处理厂,记者就听到“叮叮当当”,原来是这里的改造和扩建工程正在紧张的施工中。“目前,日均处理污水1.9万吨,改造后可达到4万吨,将大大提高污水处理能力。”乌拉特前旗住建局局长杨国栋介绍说。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短板,持续加大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再生水回用力度,有效减轻了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对乌梁素海水体的污染。

  同时,巴彦淖尔市在湖区已经打通了120公里的网格水道,建成了60平方公里的生物过渡带,加快了水体流动,改善了湖水富营养化状态,并开展河湖渠沟“清四乱”行动,让每一条河渠都清清亮亮。下一步,他们还将开挖网格水道226公里,把死水区和滞水区变活。

  

  多措并举阻盐碱、“引活水”

  巴彦淖尔市还实施了484万亩盐碱地改良工程,减少盐碱排入乌梁素海。记者实地探访了巴彦淖尔市五原县5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试验示范项目基地。五原县盐碱地占全市盐碱化耕地的25.4%,一年多以来,五原积极探索盐碱地改良的技术模式,通过大规模土地整理和改盐技术集成,让5万亩盐碱地变成沃野良田。

  五原县农牧业局副局长李二珍带领着县农业技术部门的科技人员在中科院盐碱地改良专家的指导带领下,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探索形成了“五位一体”“上膜下秸”阻盐、暗管排盐等多种盐碱地改良技术路径,以及多种合作、经营模式,通过科技引领、企业带动、统筹推进,在盐碱地改良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说起盐碱地改良,李二珍头头是道:“‘五位一体’技术,即‘撒施脱硫石膏+明沙+有机肥+土壤改良剂+种植耐盐作物’的技术结合,使作物出苗率达到50%-80%。暗管排盐就是给地下水安装了一个‘控制器’,如果地下水位过高,水就会渗入管内,再由泵站把水抽到排水干渠中。通过阻断地下水位上升达到改良盐碱地的‘治本’效果,大大缩短了盐碱地改良时间。一座泵站能覆盖1200亩到1500亩盐碱化农田。对于重度盐碱地来说,‘上膜下秸’阻盐技术阻断盐分的效率在80%左右,可使每亩地增产20-40公斤,增收140-240元。”

  除了治水,巴彦淖尔市还“引活水”。黄河补水和农田退水是乌梁素海的“源头”,近年来,每年利用黄河凌汛水向乌梁素海进行生态补水,实现了补水、防凌一举双得。今年水利部黄委会又明确给乌梁素海分配了3.29亿立方米生态补水指标,使乌梁素海补水得到保障。同时,规划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以现有的总干渠、总排干为“主动脉”,以各级渠系为“毛细血管”,逐步把市境内的湖泊、湿地、水库连通起来,形成河湖互济的水网,利用春秋季黄河凌汛水和夏季洪水补给湖泊湿地,实现汛期补水蓄水、旱季调度用水,变水患为水利。

  

  期待生态改善能富民

  乘小舟驶入乌梁素海,烟波浩渺,飞鸟翔集,绿苇摇曳。从2月中旬开始,一些鸭类、雁类、鹭类候鸟已陆续飞抵乌梁素海,截至3月底,已有几十万羽白骨顶鸡、100多羽疣鼻天鹅、11羽灰雁回到了乌梁素海,每年都会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

  “疣鼻天鹅这类鸟类对水质要求非常高,如今疣鼻天鹅数量越来越多,说明乌梁素海的水质在一天天变好。”乌梁素海湿地保护区管护员张长龙说。2018年,迁徙经过乌梁素海和在乌梁素海繁殖的鸟类有260多种,数量突破了600万羽。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湿地 立方米 耕地 化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