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艳玲李传君
6月19日清晨,四川省长宁县双河镇2000多名受灾群众在安置点醒来,他们在这里度过了第一个夜晚。这是震后第三天,长宁地震灾区救援工作进一步深入,来自各地的救援物资不断抵达灾区,陆续有序分发到受灾群众手中。处于震中的双河镇水电气陆续恢复,镇上的千年古井重新蓄水,6个重灾镇之一的梅硐镇已经对贫困户房屋受损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在走访中,记者碰到许许多多奋斗在救灾一线的镇村干部,他们虽然略显疲倦,但对各项工作推进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受灾村民虽痛心损毁的房屋,但相邻伸以援手、家人互相慰藉,一切都正在慢慢好转。
震后第一个赶场天,商铺照常营业
紧邻双河的梅硐镇,迎来震后第一个逢场天。一大早,各街店铺相继开门营业,各村赶场的农民也陆续往场镇走,大家挑着担子或背着背篓,谈论着卖点啥或者买点啥。
在场镇中心泽鸿广场,镇上在这里设置了一个临时安置点,顶顶帐篷整齐排列,撩帘入内,里面空空如也。“大家一早就起来忙各自的事情去了。”镇群工办主任周映然说。
随后,记者在周映然的带领下来到农贸市场。“一切秩序基本上恢复到震前状态了,看不出遭受过地震的迹象。只是晚上是临时安置点,住有七八百人,但一大早,大家自发地将床铺撤走,市场交易又恢复正常。”市场内,各种肉类、蔬菜摊点正常营业。
“只是第一天需要安置的人多,大概3000多人,我们一共设置了4个安置点。但到了昨晚,就锐减到2000人了,撤销了一个安置点。”梅硐镇镇长周永钢说,梅硐有39间房屋垮塌,1.2万多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大家对挺过难关有信心。
尽管如此,镇上的干部不敢丝毫掉以轻心,周镇长已是48小时没有合眼了。“我们上午要召开一个全镇加强自救动员和救灾物资分配大会,各村‘两委’干部都要参加。”
在镇政府大院里,不时会有卡车进出,一批一批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进来,主要是水和食品。每送来一批,相关镇领导都要安排民政办、群工办以及民兵及时将物资卸下。设在大院一侧的物资堆码点已不够用,还必须向政务服务中心大厅里转移。
“这么多物资,完全能够满足全镇受灾群众应急所需,这也给我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周镇长说。在政务服务中心大厅,记者看到这里办公秩序正常,一位中年男子和两位农村妇女正在人社服务窗口咨询政策,工作人员的耐心解答让他们很满意。
“你家房子不能住,到我家里来”
6月19日上午,在梅硐镇平桥村主任杨映桥的带领下,记者走访了平桥村多户受灾群众。来到平桥村九组丁友云家时,他正将木梁一根一根地从垮塌的厨房往院子里搬。记者看到,丁家的厨房搭建在小楼一侧,整个屋顶都垮塌下来,灶台上堆满了瓦砾,木梁横七竖八地支愣着。
丁友云的儿子、孙子和孙媳妇都在浙江打工,他和老伴杨正先、儿媳曾德宣还有两个重孙子在家。看到记者来,已经69岁的杨正先麻利地端出了热茶水,招呼我们坐下喝茶。
“不止厨房垮了,楼房的墙体也有开裂。”杨正先告诉记者,因为担心余震危险,他们自己动手在院子外搭建了一个临时帐篷,邻居杨宗平又伸出援手,嘱咐家人收拾出房间让老两口住。
记者看到,杨宗平的房子紧挨着杨正先家,因为楼龄较新,这次地震基本没事儿。“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何况我们两家还是亲戚呢,这时候怎么都要帮着过难关。”在外务工的杨宗平听说杨正先家房子有了裂缝,专门打电话叮嘱无论如何晚上就到自己家里挤一挤,就怕有余震。
平桥村二组杨辉记家的3层小楼在村里数一数二的气派,才建起来不到4年。这次地震也造成了墙体细微开裂。震后第二天,杨辉记给在浙江打工的儿子杨林打电话,说起房子裂缝,忍不住抹眼泪。“儿子安慰我,只要人没事就好,房子垮了,他们年轻人在外面多干点儿,慢慢攒钱,一切都会好起来。”听儿子这么说,杨辉记的心才宽了下来。
快到中午,杨映桥赶到镇上领取帐篷。他告诉记者:“村里今天会在村委会坝子里设置临时安置点,可以容纳大约30人左右,房屋受损严重的村民晚上就可以到安置点休息。”
水、电、气陆续都通了,震中双河正在恢复平静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6-20/199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