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大荔冬枣:量质双升掌控市场“鲜”机


  小坡村进一步拓宽视野打开思路,与文旅企业按照“政府+村集体+公司”的合股联营模式,建成了5.6公里观光火车环线、青少年拓展训练基地等三产项目,把当地冬枣的产业故事、历史沿革等内容,以上百个宣传展牌的形式布满景区周围,营造浓厚的冬枣文化氛围。现在,这里每年接待游客4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00万元,按照5:3:2分红模式,实现政府、村集体、村民三方共赢、长效受益。

  小坡村的冬枣产业,从个人的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一产到三产的多元延伸,是整个大荔冬枣现代化转型的一个缩影。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出现,有效推动了传统主体同市场的对接,从种植技术、市场信息、产品质量、产业链延伸等多个维度推动冬枣产业的整体提升。

  位于大荔县沙苑边缘地带的新禧农场冬枣农场合作社,已经吸收带动周边260多户农民的6000多亩冬枣入社。为了保证冬枣品质,合作社专门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种植技术和方法,比如定期对成员的土壤进行采样化验,必须施用有机肥,严禁使用催熟、增色激素和任何可能残留的农药。同时,合作社也为社员提供统一的冷链运输、销售、品牌打造等“一条龙”服务。

  合作社负责人张全喜说:“以前种枣都是自己单干,不光市场议价能力弱、市场信息闭塞,冬枣的品质也无法保证,没有品牌。”现在,合作社已经直接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商超签订供货协议,2018年销售额达到1300万元。2019年又与中国最大的水果全产业链企业佳沃签订了2000万元的供货合同,合作社产品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产管结合标准化生产提档升级

  2018年,大荔全县冬枣面积达到了42万亩,产值从2006年的10亿元增长到50亿元。

  大荔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冬枣产业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冬枣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成立了红枣局、果业局等专门管理机构,并设立大荔县现代果业发展专项资金。县财政每年投入800万元,重点用于冬枣果品提质增效、标准化示范园建设、技术培训、果品质量安全追溯、新品种引进、果品宣传推介、品牌建设、营销网络建设等。

  目前,全县几个重要的冬枣产区都设立了物流和交易中心,配套设施日渐完善。同时,根据不同产区建设成本、冬枣品类、上市时间等因素,大荔县陆续出现了冷棚、双膜大棚、钢架大棚、春暖式大棚、日光温室等种植方式,每年从5月末到10月初都有新鲜冬枣上市。超长的成熟期和销售期有效避免了扎堆上市导致的价格不稳定。每年五、六月最早上市的一批冬枣,可以卖到100多元/斤,一亩两分地的大棚最高可达10万元左右的产值。农民富了,日子越过越敞亮。张全喜就给自己的冬枣起了个特别形象的名字——“金蛋蛋”。

  大荔县农检中心主任李云告诉记者,目前全县有30多万人和300余家枣业公司直接参与冬枣产业,种植面积还在以每年3至5万亩的速度递增,成为了全国最大的鲜食冬枣生产基地。大荔冬枣也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等称号。

  “接下来,大荔冬枣将进一步朝着标准化、智能化、优质化的方向去提升,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李云说,“每年销售旺季,由红枣局、公安局、司法局、市场监管局、农业执法大队、农检中心等部门联合组成的‘冬枣市场治理执法巡查大队’可能也是大荔独有了,执法队员会不定时、不定期对各大交易市场进行突击检查,对‘摘青上市、晒伤销售’等有损大荔冬枣品牌形象的产品就地销毁。”

  同时,大荔冬枣在生产上也逐渐呈现出智能化、标准化的趋势。在位于大荔县羌白镇西的新颖现代农业产业园内,负责人霍新颖向记者展示了完全智能化的管控流程:根据作物生长的不同周期,在手机上一键启动自动灌溉程序;如果将时间设定为早上9点到下午4点,这期间每隔一个半小时,就会自动灌溉5分钟。

  “以前这一带都是小农经营,比较粗放,2013年我返乡创业和乡亲们一起建了这个园区,就是要走高科技、纯绿色、精细化的发展道路。”霍新颖说,“智慧农业是我们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品质,实现标准化生产,这也是我们‘新颖’品牌的优势所在。”

  

  

  图为大荔县“万亩有机冬枣现代科技产业园”。资料图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棚 标准化生产 成熟期 红枣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