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红枣产业转型新“期”待


    本报记者房宁

    4月30日,红枣期货将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历时两年多的调研论证,这一业界翘首企盼的期货品种终于在枣花次第开的时节有了结果。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枣生产国,面积和产量占98%以上。近年来,红枣市场供大于求现象日益突出,枣价持续低迷,种植收益缩水,利润空间收窄,现货企业的避险需求日益强烈。随着红枣产业进入盘整期,标准化、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成为转型的必由之路。红枣期货,被寄予厚望。

    枣价稳一点“树下交易”更透明

    72岁的宋礼种了20年枣。他所在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乌塔木乡库尔贵村,因枣而富。“2010年前后枣价好,最高能卖到五六十块钱一公斤。”宋礼说,那时他家18亩红枣一年的收入有70~80万元。但最近这四五年,枣价持续走低。2018年一级若羌红枣均价不到10元/公斤,30亩红枣只收入了10余万元。

    即便如此,若羌已是红枣市场的“价格高地”。在新疆阿克苏、和田、喀什等地,2018年秋冬收购季红枣价曾跌至3~4元/公斤,跌破6元/公斤的种植盈亏平衡点。

    枣价低迷,供需失衡是根本原因。2005年以来,由于种植结构调整,加上较好经济效益的刺激,我国红枣面积和产量快速上升。2017年全国红枣产量为562万吨,较2005年增加了390万吨。其中,新疆超过河北、山东、河南等传统产区,成为最大的商品化红枣种植基地,2017年红枣产量270万吨,接近全国的一半。

    种植快速扩张,消费则相对平缓。红枣市场主要在国内,出口量极其有限;消费主要是原枣,深加工产品占比仅一成。“胃口”不好的市场要消化巨大的产量增量,短期内确有难度。

    在买方主导的市场格局下,市场信息不对称,直接挤压着枣农的收益。产地的红枣交易方式还是“树下交易”。在新疆,每年都有大批外地枣商涌入,串通价格、压级压价的情况时有发生。“今天一个枣商来问,8块卖不卖;明天一个来问,6块卖不卖;后天再一个来问5块卖不卖,农民就扛不住了。”长期关注枣业发展的若羌县政协主席姜华坦陈,一些枣商就是抓住农民急于出售的心理操纵价格。

    枣贱伤农,对收购方、加工方也是考验。“哪一年没看准,就有可能踏空、赔本。”新疆阿拉尔聚天红果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俊强说,加工企业一般不敢大批量收购。若羌羌都枣业副总经理孙娟说,不敢多收加上仓储能力有限,本地企业的原料往往只够用半年,多数时候都是停工。

    红枣期货上市,对枣农而言,能提供的价格发现的“晴雨表”,有利于建立良性的价格形成机制;对企业而言,有助于锁定采购成本,开展套期保值,规避经营风险,做到“旺吞淡吐”。

    标准能落地品级不再由枣商说了算

    在价格低迷期,枣业集中度低、产业化水平不高等深层次矛盾暴露得更加突出。“产业的小、散、乱,在各个环节都表现得很明显。”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据了解,在红枣的流通和加工环节,像河南好想你、山西天骄等这样上规模的企业屈指可数,家庭作坊类型的小企业、商户数不胜数。“种植、流通两头都是散户,中间缺少能扛得起来的龙头企业”,收购、清洗、烘干、批发成了产业链上的主流。

    以“中国红枣之乡”若羌为例。全县30万亩红枣,年产7.92万吨,本地现有仓储能力约1万吨,除河南好想你枣业若羌分公司和本地的羌都枣业外,没有大加工企业。另有10余家合作社,主要从事清洗、分级、包装等初级加工。

    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很低,标准化也无从谈起。干制红枣(GB/T5835-2009)国家标准已修订颁布十年,实际上很难落地。“在收购中,枣商各自为战,一看二捏全凭感觉。”姜华说,若羌县2011年就制定了全疆首个枣业地方标准——“若羌红枣标准”,但尴尬的是,这个标准未能推而广之,不得已在2012年调低。

    即便在生产组织化程度较高的新疆建设兵团,红枣标准也很难统一。王俊强说,各个团场分别制定标准,再形成一个师的标准,最终也仅仅在阿拉尔管用。“红枣仓储都是按户,张三的一级枣和李四的一级枣,可能就不是一回事儿。”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红枣 产业化 组织化 品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