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杠上”土豆的校园创客


“杠上”土豆的校园创客

  本报记者吴晓燕鲁明

  “甘肃洋芋蛋,好吃能当饭。谁说不好看,开花赛牡丹。”这是一首流传于甘肃农业大学的打油诗,也是该校人文学院“洋芋开花赛牡丹”创业小组的宣传口号。2012年11月,这个带着“西北土味”的创业项目,获得了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填补了甘肃农业大学在此项赛事中的奖牌空白,也打开了全校师生以“土豆”为题进行创新创业的大门。

  7年前,几个家里以土豆种植为生的学生跟甘肃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孙伟聊起家人在“土里刨钱”的辛劳:“就连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也要整天弯着脊背,在地里待上一天。”他们噙着泪水,说出此行的目的,“能不能帮助一起研发自动化的土豆播种机”。

  彼时,市面上已有不少同类产品,能完成包括开沟、施肥、播种、起垄在内的多项作业,但全程机械化种植马铃薯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然而,为了鼓励同学们的创新热情,更是为了解决农户的实际困难,孙伟还是走上了与土豆“较劲”的漫漫征程。

  “5月收土豆,在试验点上待一个月。10月种土豆,又待一个月。中间的短期调研更是数不胜数。”每年不少于两个月的田野试验,每月不少于两次的例会,接近60名学生的连续接力,让这个来自“象牙塔”的科研项目越做越实。

  一次次设计,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推倒重来。最终,依托全域覆盖沟垄栽培农艺以及膜顶座土促生技术,孙伟一行解决了马铃薯在栽培中人工放苗和打穴播种机械替代难等实际问题。

  “每小时种两亩,每亩减少人工成本150元。”老乡实实在在的收益,成为孙伟再次出发的动力。下一步,他想寻找合作厂家,加大对一体化马铃薯种植机的推广力度,帮助更多农民脱贫致富。

  “卖不出去的土豆,不是拿来喂猪,就是任由其发芽腐烂。”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余斌与土豆“结缘”出于一次收购土豆时的见闻。

  2016年,结合农学院前期彩色马铃薯品种选育成果,余斌牵头成立了大农薯业薯类食品研发推广团队,在实验室做起了土豆深加工。

  短短一年,大农薯业便推出一款包括冷冻脱水蔬菜包、调味包,再加一定计量的薯粉包在内的即时薯泥。相比市场同类产品,这款被命名为“爱乐力士(aliveness)”的薯泥,感官独特、口味多样,不仅一扫“甘肃洋芋蛋”的土气,还多了都市人强调的时尚气息。

  一盒50克的薯泥定价10元,是土豆收购价格的300多倍。高价格这并没有阻遏消费者的热情,在2017年甘肃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上,它遭遇“哄抢”,跃居参展者所青睐的食品前列。

  没有人知道余斌及其团队在这背后付出的努力。上千个不眠的夜晚,才能在300余份马铃薯品系材料中筛选出质量高、口感好、色泽鲜艳的原材料。不计数的重复实验,才能完善去皮、切片、蒸煮、控温、破碎、烘干、冷冻、过筛的工艺。

  当前,由于缺乏合适的代加工厂,“爱乐力士”薯泥并没有批量生产,但这个来自甘农大的学生创业团队,仍在致力于彩色薯泥、薯片、薯条及彩色薯粉饮品的后续研发。

  在甘肃农业大学,与孙伟、余斌“科技惠农”的路径不同,以“洋芋蛋”自勉的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刘敏走的是一条“公益助农”的创业道路。

  开始于2007年的“洋芋开花赛牡丹”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是一项由学生发起的公益创业项目,以淘宝为平台,销售甘肃土特产及中药材,“每卖出一百元,便有一元用于学生公益团队‘爱的痕迹’。”

  10年前的甘肃,大学生开网店还是件“稀罕事”,利用网店孵化公益,更是闻所未闻。没有经验可循的刘敏,只能带着学生“摸黑”前进,从装饰店铺、联系货源到协调快递、提供售后全都亲力亲为。

  涓涓细流汇聚无限爱心,借力于这个以“洋芋”为名的项目,“爱的痕迹”实现公益组织的“造血”功能,连续十年,将更多资源带进乡村。而“洋芋”也成为农大学生试水电商的开端,探索着农民提供商品,网络提供平台,学生提供服务,顾客爱心助农的良性循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马铃薯 牡丹 连续 腐烂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