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名蟹之都——看洪湖市如何让清水螃蟹横行四方 农村新报讯 记者萧丝 通讯员陈婧 刘洋
满湖金色满湖歌,蟹肥鱼跃莲藕香。金秋十月,魅力洪湖,捷报频传。在23日举行的第三届“洪湖清水”螃蟹节开幕式上,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分别授予洪湖市为“中国名蟹第一市(县)”、“洪湖清水”蟹为“中国名蟹”荣誉称号。
面对两块金字招牌,洪湖市委书记邓应军高兴地说:“多年来,我们紧紧依靠大湖生态优势,始终坚持把发展生态高效水产养殖作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着力调结构、转方式,全力推进渔业现代化、规模化发展。螃蟹、小龙虾、名优鱼等水产品已成为洪湖水产养殖业的主导品种。特别是螃蟹养殖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特色富民产业。”
不负一湖清水 洪湖螃蟹出水来
洪湖市是全国著名的水产之都,洪湖是全国著名的湿地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南之肾”。该市境内湖泊众多,水质优良,各类水草、虾、贝、小鱼儿等河蟹的天然饵料充足,具有生产优质螃蟹的天然优势。
“不能辜负一湖清水!”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洪湖人就开始尝试河蟹养殖。2005年,当“湖北河蟹第一乡”滨湖办事处申请注册“洪湖清水”蟹品牌时,洪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以引导和支持。
12年来,洪湖螃蟹左冲右突,砥砺前行,由一棵小树苗逐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洪湖清水”品牌2011年获中国驰名商标,2013年成为荆州市公共品牌;连续五届获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连续四次获台湾地区暨海峡两岸优良食品评鉴会金牌奖;今年再获“中国名蟹”殊荣。“洪湖清水”蟹已成为洪湖市特色产业的亮点和对外交流的一张靓丽名片。
伴随着“洪湖清水”蟹的出水,全市螃蟹养殖面积由起初的2万亩扩大到目前的50万亩,产量也由8000吨提高到近6万吨,产值由几百万元增加到30亿元。“洪湖清水”蟹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港澳地区的螃蟹,有七成产自洪湖。该市清水螃蟹连续4年出口创汇居全省县市之首。
科技为剑,打响品质提升战
“味道鲜美,但个小,没看相。”此前,消费者对洪湖螃蟹如此评价。
经过深入的调研,苗种和养殖技术制约着当地螃蟹产业的发展。
洪湖养殖螃蟹,一直是从江苏、安徽等地外购种苗。而外购苗适应性差,成活率低,单产低。突破苗种瓶颈,迫在眉睫!
于是,从2002年起,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洪湖市长河公司开始利用地下卤水人工繁育河蟹苗种技术研究,两年后,获得成功,从而实现了苗种繁育本土化,亩产量从以前的50斤跃升至200斤。
与此同时,六合水产投资建设的万亩培育基地已建成运营,全市每年可培育本地苗种60万公斤,可满足12万亩河蟹养殖苗种需求。洪湖市水产局局长李贤琼表示:“力争3~5年内,河蟹本地苗供应率达60%以上。”
传统养殖,河蟹产量一直不高,效益不佳,养殖技术和模式上必须创新。洪湖市在调整“十二五规划”时,明确提出,河蟹养殖向专、精、优、强方面发展,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调整养殖结构。
“吃起来非常甘甜,3两以上的螃蟹居多,大的有5两多。”26日,万全镇黄丝村支部书记谢靖对记者说,村里2000多亩螃蟹养殖面积采用“3+5”技术养殖河蟹,有了意外的惊喜:青背,腹白,个大,味美,价格还高。5两多一个的,卖到了200元一只。
“3+5”技术是目前洪湖正在推广的河蟹健康养殖技术。即一个大塘配一个小塘。2月起,螃蟹苗在小塘精养3个月,到5月时,再投放到大塘养殖。谢靖说,此稀放大养技术好处多多,在小塘养殖期间,大塘可晒塘、消毒、培植水草、投螺等,为螃蟹大养营造良好的环境。
目前,洪湖河蟹养殖结构已从“大养蟹”转变为“养大蟹、养优质蟹”,养殖模式从单养蟹发展为“蟹虾混养”“蟹鳜套养”等模式,养殖技术大力推广“3+5”稀放大养的生态养殖模式。
擦亮金字招牌让“洪湖清水”蟹横行四方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6-10-27/197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