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陈忠实:黄土高原走出的文学巨匠 农村新报讯 上世纪90年代初,陕西作家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京夫、程海被称为“五虎上将”,引发文坛强烈关注,“陕军东征”成为中国文坛最大亮点。
大器晚成的陈忠实,46岁时给自己立志,要写一部 “死后可以当枕头的书”。为此,他离开妻儿,蜗居在农村老家10平米的老屋,历经四年时间,终于创作出50万字的中国史诗巨著——《白鹿原》。
4月29日,73岁的陈忠实因病逝世,一代文坛巨星就此陨落,习近平、李克强、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赠送花圈,无数“忠迷”以各种方式表示哀悼和惋惜。
坚持不懈,追逐“文学梦”
1942年,陈忠实出生于西安市灞桥区西蒋村。
1955年,由于家境贫困,陈忠实休学一年,后来高考名落孙山,他接受了父辈的劝勉,重回黄土高原,准备安守土地,做一辈子农民。
陈忠实一直有个文学梦。
初中二年级时,在语文课上,陈忠实接触了赵树理的小说,小说里写农村的那些人和事,都让陈忠实在周围找到了对应,非常熟悉、亲切,进而震撼。
1962年,陈忠实成为当地的中小学的民办老师。期间,陈忠实就把赵树理的小说借来认真读,自己也开始学着写小说。三年后,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问世。
然后,几十年来,无论生活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无论是小有成功还是遇到挫折,是当民办教师或者当基层干部,无论是感受欢乐或痛苦,文学梦都没有破灭。
“文学梦有几次遇到挑战时,因为一直坚持读书,最终挺了过来。”“文革”开始后,陈忠实把自己藏的所谓“黑书”,也都交出去了,但也仍偷偷冒着危险,保留下了一些非常喜爱的书。到了“文革”后期,1973年下半年,陈忠实到南泥湾锻炼时,除了带《毛选》,还带了一本《创业史》,给《创业史》外面套的是《毛选》的红塑料皮。每到晚上,单位夜深人静,陈忠实就拿出《创业史》,随便翻到哪一页就读上几段,心灵得到了安慰。
陈忠实文如其名,朴素、忠实的笔法描绘出的却是真挚细腻的情感。
“在向文学回归的途中,我特别感谢莫泊桑和契诃夫。”陈忠实是用这两位作家笔下真正的文学,排解着苦闷,然后开始写东西,渐渐也有了新的艺术感受。
老朋友何启治则回忆,“《白鹿原》出版前,他在陕西文学界号称‘小柳青’。”
1983年,妻儿户籍转入城里后,陈忠实将乡间分下的土地交回村委会,自己也没住进省作协在西安市内分给他的一套两居室,他决定寻一清静之处,读书思考,从原供职的灞桥区文化馆搬回地处偏僻的老家,“冷下心来,回嚼亲身经历的生活。”
写不出大作,就去喂鸡
《白鹿原》之前,陈忠实一直没有创作长篇小说。
1982年,同属陕西作协的路遥发表了《人生》。陈忠实表示,读完《人生》,很是沉重,“这份沉重不是妒忌,而是鞭策——他意识到要达到路遥的水准,就要下极大工夫,更别说超越。”
1991年,路遥出版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年早春,陕西人民出版社举办有关文艺书籍出版计划的座谈会。会上,有人在陈忠实耳后说:路遥得奖了,你搞的那个玩意儿,如果弄不到这个份儿上,你就从这个窗户跳下去。
1987年,陈忠实又一次到长安县翻阅县志与文史资料。一天晚上,他与一个朋友在旅馆里喝酒,慨叹自己转眼已到45,人说没了不就没了?有愧的是,爱了一辈子文学,写了十几年小说,死了却没有一本垫棺作枕的书。
创作《白鹿原》时,他回家跟老婆说:我要是不把它写出来,咱俩就去喂鸡,咱不干这行了。
为此,他离开妻儿,从省作协大院搬到乡下独居,蜗居于10平米的老屋。开始创作小说《白鹿原》。
为创作这部小说,陈忠实无论从精神上还是写作上,都非常慎重地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为写这部小说,他打了无数腹稿,阅读了大量经典名著和非文学书籍;在正式动笔前,他借助短篇写作,为这部长篇进行形式上的探索;而整个创作过程,又花了陈忠实整整六年时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6-05-14/195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