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决战贫困的当代愚公


决战贫困的当代愚公——贵州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的故事    农村新报讯 记者胡琼瑶 通讯员李学友 汪远成

    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进入贵州,醒目的标语牌让记者感受到了文朝荣的影响力。
    文朝荣是赫章县海雀村原党支部书记,彝族,去年2月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2岁。他几十年来带领村民自力更生、决战贫困,把一个“苦甲天下”的地方彻底改变了模样,被人们誉为挖掉贫穷大山的“当代愚公”。去年6月,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文朝荣“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6月27日,记者驱车从赫章县城出发,一路盘山上行,用了近三个小时才抵达乌蒙山深处的海雀村。
    清一色黛瓦白墙的民居,水泥路连通各家各户,还安上了太阳能路灯。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林海。海雀,好一个美丽小山村!
    谁能想到,在1985年时,这个村还有很多群众穷得没饭吃,在生死线上挣扎。
    在村里的文朝荣同志事迹陈列室,新华社记者当年拍下的照片,真实地记录下了这里曾经的贫困:村民住的是“杈杈房”和茅草房,人畜混居;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一名妇女穿的衣服破烂得不能遮羞;山体石漠化,不说没有树,草都不长。
    今昔对比,变化之大令人震撼。而提起已经走了一年多的老支书文朝荣,安美珍、杨付碧等几位村民都忍不住流下眼泪,哽咽着对记者说:我们村能甩掉穷帽子,多亏了老支书啊!

    把“和尚坡”变成万亩林海

    “风一刮黄沙漫天,雨一来泥沙俱下”,毁林开荒,让这里生态破坏严重。
    决战贫困的当代愚公

    1982年文朝荣出任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时,上万亩的草山草坡和次生林沙化严重,大小山坡都成了光秃秃的“和尚坡”,石头越长越高,土地越种越薄。每到年底,村里就有群众开始缺粮;青黄不接的四五月,更有农户断炊,以野菜果腹。
    1986年冬,面对肆虐的风沙,文朝荣决定发动村民种树,让荒山披绿。
    饭都没得吃,还种什么树?刚开始,很多村民不理解。
    “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文朝荣一家一户做工作、讲道理,终于得到大家的支持。
    植树第一天,为了开个好头,文朝荣杀掉了家里仅有的两只大公鸡,给山上种树的15个村民吃。
    63岁的村民王学方回忆,种树要抢季节,当时文朝荣带领群众,开展植树大会战,连续三个春节大家都是在山上过的。
    经过3个冬天的苦战,他们完成了30多个山坡的种树任务,植树12000亩。此后,海雀村利用退耕还林政策,进一步扩大森林面积。
    三分种七分管。海雀村的荒山能变成茫茫林海,还得益于长期的严格管护。为保护树林不受破坏,1989年,文朝荣亲自起草护林公约,还与村组干部商量,成立了护林巡逻队。
    文朝荣从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下来后,一直担任义务护林员。他有个习惯,每天早上起来后,都要去巡山一趟。
    文朝荣去世后,人们按照他的心愿,把他安葬在这片林子里。他要永远静静地守着这片林子。
    植树造林让海雀实现了生态与经济 “双赢”,森林覆盖率从不到5%飙升为70.4%。据估算,海雀村的万亩林场经济价值达4000多万元,人均近4万元。文朝荣为村民们留下的是一座“绿色银行”。

    以身作则“拔穷根”

    “高山大坪子,荞麦过日子;要想吃顿苞谷饭,除非女人坐月子。”由于是高寒山区,海雀种玉米产量上不去,村民的温饱长期得不到解决。
    农业科技人员建议发展地膜玉米 (苞谷)。
    1989年春,白色地膜运来了,村民们不信:地都被“胶纸”蒙住了,还能长出庄稼?文朝荣自己带头试种。
    秋收时节,文朝荣和4名党员示范的地膜玉米大丰收,全村老少都围拢来看稀奇。在文朝荣的带动下,地膜技术和杂交玉米、脱毒马铃薯逐步在全村推广开。玉米、马铃薯亩产量都翻倍了,海雀群众温饱得到彻底解决。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植树 连续 粮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