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决战贫困的当代愚公

网友投稿  2015-07-11  互联网

决战贫困的当代愚公——贵州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的故事    农村新报讯 记者胡琼瑶 通讯员李学友 汪远成

    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进入贵州,醒目的标语牌让记者感受到了文朝荣的影响力。
    文朝荣是赫章县海雀村原党支部书记,彝族,去年2月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2岁。他几十年来带领村民自力更生、决战贫困,把一个“苦甲天下”的地方彻底改变了模样,被人们誉为挖掉贫穷大山的“当代愚公”。去年6月,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文朝荣“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6月27日,记者驱车从赫章县城出发,一路盘山上行,用了近三个小时才抵达乌蒙山深处的海雀村。
    清一色黛瓦白墙的民居,水泥路连通各家各户,还安上了太阳能路灯。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林海。海雀,好一个美丽小山村!
    谁能想到,在1985年时,这个村还有很多群众穷得没饭吃,在生死线上挣扎。
    在村里的文朝荣同志事迹陈列室,新华社记者当年拍下的照片,真实地记录下了这里曾经的贫困:村民住的是“杈杈房”和茅草房,人畜混居;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一名妇女穿的衣服破烂得不能遮羞;山体石漠化,不说没有树,草都不长。
    今昔对比,变化之大令人震撼。而提起已经走了一年多的老支书文朝荣,安美珍、杨付碧等几位村民都忍不住流下眼泪,哽咽着对记者说:我们村能甩掉穷帽子,多亏了老支书啊!

    把“和尚坡”变成万亩林海

    “风一刮黄沙漫天,雨一来泥沙俱下”,毁林开荒,让这里生态破坏严重。
    决战贫困的当代愚公

    1982年文朝荣出任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时,上万亩的草山草坡和次生林沙化严重,大小山坡都成了光秃秃的“和尚坡”,石头越长越高,土地越种越薄。每到年底,村里就有群众开始缺粮;青黄不接的四五月,更有农户断炊,以野菜果腹。
    1986年冬,面对肆虐的风沙,文朝荣决定发动村民种树,让荒山披绿。
    饭都没得吃,还种什么树?刚开始,很多村民不理解。
    “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文朝荣一家一户做工作、讲道理,终于得到大家的支持。
    植树第一天,为了开个好头,文朝荣杀掉了家里仅有的两只大公鸡,给山上种树的15个村民吃。
    63岁的村民王学方回忆,种树要抢季节,当时文朝荣带领群众,开展植树大会战,连续三个春节大家都是在山上过的。
    经过3个冬天的苦战,他们完成了30多个山坡的种树任务,植树12000亩。此后,海雀村利用退耕还林政策,进一步扩大森林面积。
    三分种七分管。海雀村的荒山能变成茫茫林海,还得益于长期的严格管护。为保护树林不受破坏,1989年,文朝荣亲自起草护林公约,还与村组干部商量,成立了护林巡逻队。
    文朝荣从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下来后,一直担任义务护林员。他有个习惯,每天早上起来后,都要去巡山一趟。
    文朝荣去世后,人们按照他的心愿,把他安葬在这片林子里。他要永远静静地守着这片林子。
    植树造林让海雀实现了生态与经济 “双赢”,森林覆盖率从不到5%飙升为70.4%。据估算,海雀村的万亩林场经济价值达4000多万元,人均近4万元。文朝荣为村民们留下的是一座“绿色银行”。

    以身作则“拔穷根”

    “高山大坪子,荞麦过日子;要想吃顿苞谷饭,除非女人坐月子。”由于是高寒山区,海雀种玉米产量上不去,村民的温饱长期得不到解决。
    农业科技人员建议发展地膜玉米 (苞谷)。
    1989年春,白色地膜运来了,村民们不信:地都被“胶纸”蒙住了,还能长出庄稼?文朝荣自己带头试种。
    秋收时节,文朝荣和4名党员示范的地膜玉米大丰收,全村老少都围拢来看稀奇。在文朝荣的带动下,地膜技术和杂交玉米、脱毒马铃薯逐步在全村推广开。玉米、马铃薯亩产量都翻倍了,海雀群众温饱得到彻底解决。
    林茂草丰,海雀村山上种的树成林后,文朝荣开始鼓励村民发展畜牧业等多种经营。村里先后组建了中药材种植、土鸡养殖、苗家刺绣等农民专业合作社。
    兴产业,抓教育,控人口。
    1985年,海雀村只有5个“读书人”,且没有一个小学毕业。文朝荣小学三年级的“文凭”,是当时村里的最高学历,他也因此成为村里第一个会计。
    “海雀贫困的根源就是教育太落后,我们要富起来,必须先让娃娃读好书。”1988年秋天的一次村民大会上,文朝荣对大家说:“现在最紧要的,就是好好为村里的娃娃盖所学校,不能再让他们像我们这一代一样睁眼瞎。”
    为修学校,文朝荣带头捐出了家里的全部积蓄168元。这是他瞒着老伴把家里的牛卖了得来的钱。”
    一个多月后,一所简易的土墙学校建好,村里的孩子实现了就近入学。2006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海雀村兴建了一所全新小学。
    解决农村贫困,必须走出“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怪圈。文朝荣动员大儿子带头计划生育,办理了独生子女证。在其示范作用下,目前海雀村已涌现出3户独生子女户和12户二女结扎户。

    群众的事大于天

    “要把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工作的第一位”,文朝荣在笔记中这样写道。
    年纪大的村民,都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文朝荣4次把救济粮和平价粮指标让给困难群众的情形。
    1985年,海雀村因连续遭受冰雹、低温等灾害袭击,粮食绝收,不少家庭断炊。政府给村民下拨救济粮,按困难程度,文朝荣能分得一些,但他却让出了救济粮指标。他说,“作为一个村支书,遇到困难首先应该自己解决,救济粮要给最饿的人吃”。为了养活自己一家老小,文朝荣咬牙卖掉耕牛,想法凑钱买粮食。
    文朝荣的二儿子文正友说,当时很多亲戚不理解,说父亲 “救济粮都不会往自家弄点,当了村支书,什么好处都没有”。现在文正友自己当了村委会主任,更能理解父亲“公正无私,清清白白,村民才会信服”的教诲。
    苗族老人安美珍过去一家4口挤一间茅草房,破损得成了危房,挡不了风沙。1987年春节过后,文朝荣领着20多个青壮劳力给老人翻修房屋,干到中午,他对这些帮忙的人说:安美珍老人家里困难,修好房子各人回家吃饭。
    如今93岁的安美珍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大家用了10多天的时间,就把房子修好了。从那以后,我们家就不怕风沙了。”
    不让一人受苦,不让一人落单。2003年,苗族妇女王兴秀因为生两个女儿而被夫家嫌弃,被迫回到海雀娘家。文朝荣让儿子拿出3亩地无偿给王兴秀种,还想办法帮助王兴秀解决了住房与娃儿上学的问题。王兴秀重新融入海雀,感受了家的温暖。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5-07-11/190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