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十年统筹 十年跨越


  本报记者 袁赛男

  在中国农村改革这个波澜壮阔的舞台上,统筹城乡发展注定是一出重头戏。

  2002年11月,针对长期以来形成的“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这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从此,探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之路,擂响了战鼓;强化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绘就了蓝图。短短十年间,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渐入佳境,亿万农民的生产生活与城里人渐行渐近。

  纵向看: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三垄玉米一畦菜的泥脚杆子,如今已脱胎换骨成为家门口的产业工人;昔日“房前鸡笼屋后圈,蚊子苍蝇满屋转”的简易土坯房,如今已变成整齐划一的现代田园社区;昔日不受人待见的农村户口,如今已翻身成为城里人羡慕的“香饽饽”……

  横向看: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达69079万人,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国内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2011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以上,增幅再次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八年实现较快增长;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速普遍超过东部地区,开始显现城乡区域收入差距缩小的态势……

  十年城乡统筹,十年城乡跨越。从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中,从高歌猛进的跨越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一个个村庄、一个个平常人家精彩嬗变的背后,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深入实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战略的执著追求,矢志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

  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城乡二元分割矛盾交织的重围中拉开帷幕

  这是一组矛盾的数字: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6∶1,1983年这个比例降到最低点1.82∶1,2003年,这个比例又扩大为3.23∶1。

  这是一个矛盾的现实:一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缔造的经济发展奇迹举世瞩目;另一方面,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农村社会进步慢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地区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

  3.23∶1的城乡居民收入比,农业弱质、农村落后和农民弱势的现实,进一步暴露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也向人们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一条横亘在城乡之间的巨大“鸿沟”亟待填平,一种阻碍工农共享发展成果的体制亟须消除。

  正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所说:“虽然GDP的增长、财政的增加,大部分都不来自农业,但农业不稳固、农村不发展、农民过不好,其他都是沙滩上的高楼,缺乏坚实的根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让城市反哺农村,让世代躬耕陇亩的万千农民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对于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来说,不仅是重大的经济命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那么,破解这些矛盾,关键在哪里?突围的新路又在哪里?

  “‘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突出表现在区别城乡居民身份的二元户籍制度,障碍在导致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的体制机制,根子在不易理清的农民财产权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树凯说,不平衡和利益分配不合理,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全局之中定方位,矛盾之中寻出路。如何在城乡二元分割的矛盾中突围考验着执政者的能力和智慧。

  正是在全面分析国内国外形势和我国发展所处阶段的基础上,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跳出城市看城市,跳出农村看农村”。

  紧接着,在中央大政方针的指引下,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配套政策相继出台。九个中央“一号文件”全方位强化“三农”的核心地位;“直补”的实施、农业税的取消,大幅度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进程的启动,全面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健全,有力促进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好时期。

  可以说,经过十年的艰辛探索、不懈努力,统筹城乡发展之路,正从历史厚重的云烟中走来,由十年前务实的抉择中显现,自亿万父老的渴盼中诞生,在光明远景的憧憬中不断拓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农民收入 连续 农民人均纯收入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