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黑龙江垦区红卫农场传来好消息:经过实地测产,全场58万亩水稻平均单产680公斤,粮食生产自2003年以来连续十年喜获丰收。预计全场粮豆总产38万吨,比去年增长10%,人均收入达3万元。“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科技入户粮满仓。”种粮大户杨凤成说。
今年,农场投资1200余万元,新建标准化水稻芽种基地、育秧基地7处,实现种子包衣100%,统一供芽种100%,集中育秧100%;补贴资金244万元更新高性能插秧机、电动播种器、半喂入式收割机等高效能新机具。
为提高粮食单产,他们在全场8个管理区、58万亩水田中实施了“百亩方、千亩片、万亩带”高产创建工程,确定了115个高产核心户和近千个科技示范户。日前,经专家测产验收,仅高产创建项目可增产粮食6万吨,为农户增收近千万元。农场还实施了水稻科技入户工程,年培训农户1.2万人次。他们还开展信息服务入户,利用电视、手机短信等手段,将各项技术标准和落实情况及时发布给农户,确保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要说这标准化,我们可真是受益很多。农场经常举办水稻种植技术培训班,管理区技术人员也经常会来指导,给我们讲现在种地不能跟过去一样,要有规程,该什么时候育秧、怎么育,该什么时候用药、用多少,该什么时候晒田、晒多长时间都是有规程的。看着产量越来越高,效益越来越好,我们自己也就知道按规矩种地了。”第一管理区老种植户马永才一番朴实的话语道出大家的心声,农户们已经知道只有按“规矩”生产才可能增产增收。
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产粮生产先进场”、连续10年水稻稳步增产、农民人均收入3万元以上……是什么让红卫农场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农场场长吴喜春总结了一句话:是标准化夯实了现代农业的基础。
的确,在八月的红卫大地,58万亩良田,稻浪连天,宛如一块黄色地毯铺向天边,蓝天白云下,银鹰翱翔,机器欢鸣。看着一块块平整的金色稻田,一簇簇沉甸甸的稻穗,一条条干净笔直的池埂,会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农业标准化在水田生产中散发的魅力。
严格的管理制度是农业标准化提升的保障。红卫农场将2012年定为“农业标准化提升年”,对备耕、春播、夏管、秋收等生产环节提出明确的时限要求和技术标准。农场下发的《农业标准化生产考核及奖罚方案》中,设置了10项考核指标和20项生产管理措施,做到了标准精细化,执行有抓手。为使生产标准更加细化,农场围绕“备耕看准备,春种看苗情,夏管看长势,收获看品质,‘三秋’看标准,全年看成效”的六个重点环节,进行全方位定标。针对不达标现象,农场及时叫停整改或开具“罚单”,情节严重的,取消管理区考评资格。农场多次召开农业生产定标现场会,推进标准要求,保证了农业生产重要时段、关键环节的技术措施到位率,提升了标准化作业水平。保证了全年水稻生产关键环节仅用“6个十天完成”,即芽种生产十天、秧田播种十天、机械水整地十天、机械插秧十天、机械收获十天和机械秋翻地十天。
农业标准、农业科技释放了红卫农场这片黑土地的巨大潜能,使水稻总产连续10年获得增产,水稻平均单产始终保持在600公斤以上。如今,红卫农场在水稻连续“十连增”的大好形势下,继续以机械化、水利化、科技化、产业化等作为构建现代化大农业体系的重要战略。
王洪霞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8-28/188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