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粮价调控要以稳定生产能力为首要目标


  主持人:本报记者 王瑜 郭少雅

  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

  对我国大多数麦农来说,今年是一个丰收年。这个“丰收”不仅仅体现在夏粮实现了“九连丰”,还体现为国家再次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升幅将近10%。但是,丰收后农民能否增收,最终还是要取决于夏粮市场的购销情况。今年新麦上市后价格一直弱势平稳,有的地方甚至一度再现“卖难”,这不仅让急于售粮的农民着急,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就此话题我们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国祥进行本期对话。

  主持人:今年新麦收获后,不少地方收购进度缓慢且价格较低,即使在姗姗来迟的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之后,新麦收购速度虽有所加快,但价格仍然在最低收购价上下浮动。您如何看待这一状况?

  嘉宾:影响国内小麦价格的现实因素复杂多样。每个特定时期决定小麦市场价格的主导因素既可能是国内小麦市场供求关系,也可能是导致小麦市场价格走势改变的某个外部冲击因素。不可否认,当前国内小麦供求形势、国内宏观形势以及宏观政策都不支持小麦价格高位运行。

  今年上半年的天气情况整体较好,风调雨顺,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小麦实现高位增产,增产幅度达到2.8%,一方面增产稳定了国家粮食供应,一方面也造成小麦市场供应宽松,小麦价格下行压力增大。同时,今年的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较晚,政策支持不及时,导致小麦价格高开低走,一直在低位徘徊。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后,小麦收购加速,价格也逐渐企稳,但与农民的期望相比仍有差距。去年小麦收购价格平均达到1.1元/斤,今年农资价格上涨较快,有的地方仅化肥价格涨幅就达到20%,而国家托市的最低收购价格在1.04元/斤左右。

  从宏观角度来看,2003年开始,粮价始终处于上行态势,估计今年下半年可能出现调整,这一趋势在明后年会更明显。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没有一种商品的价格是只涨不跌的,价格在一定幅度内上下波动都是正常现象。在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下行压力增大的时候,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生产能力,防止成本上升、市场清淡、自然灾害等因素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累积性冲击。

  主持人:近3年来,国家在小麦最低价收购政策上进行了较大调整,这些调整对小麦市场的冷热变化有何影响?

  嘉宾:今年中储粮再次成为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的唯一主体。从前几年的托市政策实施效果来看,单一收购主体非常容易将粮食最低收购价变成实际收购中的最高价,尤其是在小麦供求关系比较宽松时。当然,前两年的最低价收购执行主体多元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抢粮”、“转圈粮”、收储粮食品质不合格等,但是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角度而言,在供求关系比较宽松的环境下,单一主体收购能否让农民的种粮成本得到合理回报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从根本上说,多元化的收购主体对农民卖粮更有利。今年部分主产区小麦上市初期收购价低迷,农民出现一定程度的卖粮难,反映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存在收购启动慢、收购库点少、收购资金缺乏、收购标准过高等问题,下一步调整在最低收购价政策时,可考虑在小麦上市初期就直接在主产区挂牌收购,稳定市场预期,并且在产粮大县适当增加收购库点,保障收购资金,此外,对农民销售的等外粮,也要做好收购预案,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主持人:前两年,加工企业等市场性主体在收购中都比较活跃,但今年市场性主体的收购热情始终不高,大多数仍然处于观望状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应如何看待?

  嘉宾:受国际小麦市场价格预期上涨等因素影响,国内小麦市场供求关系及其价格变化的不确定性在上升。在此背景下,市场化主体积极收购小麦,对于降低企业市场风险和维持小麦收购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市场性主体不积极,原因之一是目前企业的存粮仍然比较多。在前两年的收购中,一些加工企业的购入量大大超过自身的加工能力,目前这些存粮还没有消化完。原因之二是市场普遍看低后市,期待在低价位上收进小麦。此外,资金不足也是市场性主体不活跃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加工企业自身具有一定存储能力,但是由于周转资金不足无法大量购进小麦。这就需要国家提供方便的贷款条件,通过低息、贴息等手段带动其收粮积极性。农民种粮不易,在卖粮环节,需要国家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粮食 稻谷 玉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