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2011年武隆农民高山蔬菜收入达到6.5亿元,成为农户增收的主要支撑,蔬菜基地乡、专业村成为农民收入最高的区域。
加强集中育苗及工厂化育苗,推进标准园创建,武隆高山蔬菜走集约化、基地化、规模化之路
一走进武隆县登峰种苗有限公司的育苗工厂,现代农业的气息便扑面而来。
在这里,蔬菜育苗的方式完全改变了。育苗大棚里整洁气派,一排排标准化的育苗托盘泛起绿色。负责人介绍说,这是三天前播下的白菜种子。从土壤、配料的配比,到播种,再到秧苗的管护,都是现代化、工厂化的操作流程。这里是武隆最大的高山蔬菜育苗工厂。
“以前,育苗方式落后,技术水平也低,配方难以掌握,配制费工费时,还容易引发土传病害。有时一年播好几次种,成本自然高。”登峰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彬说。
“蔬菜育苗主体分散,存在诸多弊端,如育苗设施简陋,抗灾能力弱,常见小老苗、僵苗等情况。而集中育苗及工厂化育苗有成本低、减轻农民负担、节省劳动力、种苗质量优良等优势。”刘新宇说。
据武隆县副县长何林介绍:“近年来,武隆县对育苗场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育苗场的作用,已有10座烤烟育苗场在烤烟育苗期后用于蔬菜育苗,发展后续产业。目前,全县共有2个蔬菜集中育苗基地。”
集中育苗大大促进了高山蔬菜标准园建设。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采取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和分户管理的模式,输出放心的农资、秧苗、成熟的标准、周到的服务,收回优质的产品,带动蔬菜产业更大范围提质增效、增产增效。
不仅仅是双河乡,和顺、仙女山等高山地区蔬菜基地建设都已具有一定规模。武隆高山蔬菜基地布局规划不断优化,已初步形成高山为主,中低山因地制宜分品种跟进的态势。2011年,武隆建成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23.5万亩,播种面积30.9万亩,产值6.5亿元。有62个蔬菜产品获得无公害、绿色、地理标志认证。从事蔬菜生产经营的市、县级龙头企业达到11家,专业合作社125个,有2家企业实现了蔬菜出口。武隆已成为重庆市最大的秋淡蔬菜供应基地。
刘新宇说,按照“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思路,武隆不断完善基地基础设施、生产技术、质量检测、产地交易等环节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四年投入资金2亿多元。到“十二五”末,全县高山蔬菜种植面积将达50万亩,产量80万吨,产值15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知名高山蔬菜基地县。
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结合市场多样化需求,武隆实现科技化引领,调整高山蔬菜产业结构
武隆高山蔬菜的快速发展,从一开始就不曾离开科技,也离不开科技。随着市场化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性不断增强,科技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以前,种高山蔬菜收入很不稳定,有时候也难卖。”菜农张文生说,那时主要有包包白、萝卜、山东大白菜等3个品种。
虽然与低海拔地区相比,在高山地区发展蔬菜本身就自然错季,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顺其自然,“种啥吃啥”。发展高山蔬菜更要面临种植结构调整问题,要适应当今蔬菜消费出现的多元变化,变“种啥吃啥”为“吃啥种啥”,在品种、时段、空间上实现合理“错季”,获得比较效益,既保供又增收,既控制“买贵”,也防止“卖难”。
对此,张洪松认为,一要认真研究目标市场的需求规律,特别是投放的品种、花色、时点、数量等,为结构调整提供可靠依据。二要顺应蔬菜消费多元化走势,加快调整品种结构,有效缓解淡季供求矛盾。现阶段要减少莲白等品种,增加瓢白、莴笋、菜心、菠菜等散叶蔬菜和番茄、辣椒、黄瓜、菜豆等精品蔬菜生产。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远离城镇的高山蔬菜产区不宜种植高投入、低收益、不具优势的品种。三是要根据市场需求增加产能,重点支撑主城区秋季蔬菜供应,同时向周边地区提供重要菜源。武隆高山蔬菜基地日调入主城区的秋季蔬菜应不低于实际需求量的20%以上。四是充分发挥研发机构的作用,建立专家定向对接基地、企业、合作社、大户等机制,抓好生产者技能培训,培养更多技能人才,加快提高高山蔬菜的生产水平。
蔬菜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就得靠科技了。从2007年开始,针对高山蔬菜品种结构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情况,武隆县开始了品种结构调整,方向是以高山速生叶类菜为主。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8-24/188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