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富而思进求发展


  本报记者 张建平 实习生 王薇

  谢家路村紧靠浙江省杭州湾南岸,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有常住人口4513人,农户1635户,外来人口2000多人。村党委下设12个支部,有党员203名。近年来,村党委坚持富而思进求发展、永不满足创新业的宗旨,以党建促发展、强管理,把昔日贫穷落后的边远村建成了富裕和谐的先进村,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等13项国家级荣誉和30多个省级荣誉。

  抓实班子,带好队伍,充分发挥核心堡垒作用

  村党委高度重视班子自身建设,坚持健全制度促规范,建立了“两评议、五定期”工作制度,即村级班子和村干部个人每年接受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民主评议,每月定期组织村干部政治理论学习、每周定期进行工作交流、根据农时变化定期开展工作调研、定期走访党员群众、定期向党员和村民代表通报村“三务”运作情况,提升了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2009年曾有20多位村民代表联名要求给村干部“加薪”,成为宁波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件新事”之一。

  村党委为加强与党员的信息互动、搭建党员作用发挥的有效平台,在全市率先建立了11个党员教育活动点,定期组织党员开展理论学习、情况通报、民主议事和为民服务等活动。同时,实施“党内民主示范工程”,建立党员首议制、提案制、票决制和党务公开制等4项民主制度,落实党员的优先知情权、合理建议权、决策参与权和民主监督权,较好地体现了党员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村级事务决策运行的民主化水平。2002年以来,共收到党员提案1338件,办结率100%,满意率99.6%。

  穷则思变,富而思进,积极探索强村富民之路

  谢家路村以前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远村,一心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村党委一班人,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硬是凭着一股子闯劲,实现了三次跨越。

  第一次跨越,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2001年并村后成立的新一届党组织班子成员,以村干部个人名义从银行贷款5万元建起一个小型农贸市场,如今已发展成有200多个摊位的综合性市场和商贸一条街,让村里挖到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第一桶金”。

  第二次跨越,实现了由少到多的转变。2003年开始,村党委通过土地整理、零星村整治,将40多户零星居住的村民搬迁到新村,一期土地整理500多亩,净增耕地150亩,积累集体资金4000余万元,大大增强了发展后劲。同时,依托姚北工业园区建设开展招商引资,目前全村已有企业100多家,其中年销售1000万元以上的24家,上亿元企业5家。如今,全村有2/3的农户从事二三产业,1500多名农民变成了工人,还带出了一批经商办厂的能人。村民的腰包鼓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实力强了,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万多元。

  第三次跨越,实现了由多到强的转变。2009年,村党委启动实施了总投资2.85亿元、占地5100余亩的浙江省重点工程A类项目——谢家路新大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项目。该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2011年村集体经济可用收入达到2000余万元。

  创新管理,追求和谐,着力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

  村党委还创新组织设置,把支部建在村民小组上,并全面推行了“一区双进”工作模式,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设立党员责任区,做到管理进区,服务进户,组织引导党员多渠道收集民意,多形式反映民事,多层面分析民情,使全村200多名党员成为4000多名村民的贴心人,带动了1000多名志愿者参与村里的建设和管理。

  坚持让民做主促和谐。村党委积极以党内民主带动村民民主,在“党内民主示范工程”的基础上,推行“阳光村务八步工作法”,村级重大事务让村民群众“说了算”。规定村级重大工程项目和其他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必须按党员群众提议、村民小组提出提案、村级班子讨论、村民代表会议表决等8个步骤进行。这一做法被评为2005年全省组织工作创新项目,并编入《浙江组织工作创新集萃》。

  健全关爱机制促和谐。制订出台了《困难对象扶助结对定补政策意见》,对人均年收入4000元以下的村民进行“输血”和“造血”帮扶;建立了全市首个村级“帮困扶贫基金”和“爱心超市”,累计筹资200多万元,受益群众累计超过800人次。建立“新老村民和谐联谊会”,主动提供困难对象帮扶、矛盾纠纷调解、法律问题咨询、代办暂住证以及就业介绍等服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耕地 核心 积累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