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漂亮了堰河村的村庄建设是请国家建设部、环保部等多个部门和高校的领导、专家共同设计的,按照“茶乡新村、生态家园”的目标定位,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特别注重与山水融合、与生产融合、与文化融合、与环保融合,与旅游融合。
专家评价为“四个山水”:总体布局显山露水,交通道路依山傍水,产业结构保山护水,生态资源养山润水。民房都是徽派别墅,粉墙黛瓦、雕梁画栋,显得大气高雅。村有文化大广场,组有活动主阵地,户有花圃小院落,家家门上挂着红灯笼,家家门前摆着花草盆,条条路上有林荫,条条路上有路灯,那真是村在山水中,屋在树木中,路在花草中,人在图画中。
风气文明了20年没有出现过刑事案件,20年没有出现过偷盗事件,20年没有出现过打架事件,20年没有出现过儿童辍学,20年没有出现过计划外生育,17年没有出现过上访事件。村里看不见一处垃圾,农家门前都放着一个生态垃圾箱,上面顶着一块太阳能板,还会说人话呢,时不时地冒出一句“谢谢你爱护环境”的提示语。据介绍,这是上海世博会用的最现代的智能化的垃圾箱。老百姓谈吐斯文,举止文明,待人热情。
社会和谐了经济社会发展了,干部作风转变了,干群关系如同堰河的水和鱼,如同山上的土和树。记者走访了十几户农民,他们异口同声都说好。有个农民说:“这样的干部谁还有意见,那人就没有良心。”老百姓之间现在连争吵都很少了,因为每个家庭都想得“家庭和睦、邻里和谐”评比的高分。每逢节假日,小山村便迎来了前来休闲的城里人,特别是襄阳、十堰和邻省的客人更多,大家都赞美堰河村“山清水秀人和谐,修身养性长寿命”。
问泉哪得清如许
堰河的变化翻天覆地,堰河的成就来之不易。怎么来的?谷城县委书记艾文金说:“堰河的发展变迁,是一幅山区干部群众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自发奋斗的浓缩画卷。”
通过走访党员干部,走访农民群众,听取县委组织部长张宏、宣传部长余长虹的介绍,特别是听取长期在此蹲点的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全正斌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详细介绍,我们了解了村党组织带领农民群众艰苦奋斗、团结奋斗、长期奋斗的创业历程。
凝聚民心1992年,堰河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闵洪彦高票当选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他首先做的,就是走访和开会。村支部成员普遍走访慰问特困户、孤寡户、伤残户,解决他们的生计困难;重点走访疏导“告状户”、“钉子户”、“摆尾户”,理顺他们的思想情绪;特别走访请教老党员干部、老退伍军人、老民办教师,挖掘他们的聪明才智。然后开会。先开党员干部会,又开群众代表会,再开群众大会。通过大大小小十几场会,把原来“几百号人的牢骚”汇成了生产生活两个方面的十几条意见,把全村“上百个好点子”集中成“变穷为富、变落后为先进”的“发展文件”,特别是把原来“一盘散沙”的人心拧成了“结实有力的一根绳”。
制定规划闵洪彦说:“国家有中期规划,有五年规划,村级虽小,也得先有规划,决不能草鞋无样,边打边像。”所以他一上任“并没有急着干,而是带着一班人到处看”,主要是看怎么“谋篇布局”。他请了村小学“会画画”的老师,把全村如何发展画了一张图。分成茶山、树林、农田、村庄、风景等几大片区,分别涂成几个色块,让全村人来“评头品足”。“实践证明,这张图是科学发展的蓝图。堰河这些年的发展就是照这张图的设计来的,没有走弯路,更没有走回头路。”后来,村级发展有些名气了,他们又搞了个“升级版”的规划图,是请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孙君老师画的。后来国家建设部门、环保部门的领导和老师,都参与指导设计,使得堰河村的发展规划更具科学性、更具生态特点。
发展产业最先发展的是茶产业。闵洪彦带着200多位村民上山,夜以继日地干,顶风冒雨地干,坚持不懈地干,历经六个春夏秋冬,终于开出了上千亩茶园。乡亲们有句话说“茶叶是绿的,汗珠是黑的”。年轻力壮的闵洪彦先是被烈日暴晒成了“关公”,后是被风霜定型成了“包公”,干部群众索性亲切地呼他“闵黑子”。以茶为主,兼种杜仲,广种树木,让堰河村遍山都是“生态经济”。到堰河村观光的人越来越多,闵洪彦请来市县旅游部门的专家,共同制定旅游发展计划,将境内海拔1000米的百日山、真武庙、峡谷、瀑布、鸡鸣寺、甲板洞、凤凰寨、银杏阁等诸多自然和人文景点相继开发出来。旅游业的发展,全方位拉动了堰河经济的发展:茶叶和杜仲销得更快,价格更高;养鸡、养兔、养猪、养鱼等专业户应需而生;小卖部、专卖店、直销点、小超市趁势而建;闲散劳力,特别是留守老人和妇女都有了就业岗位。村民们高兴地说,旅游业带来四变:山水变成了风景,资源变成了资本,农产品变成了商品,农民变成了股民。堰河村以旅游、茶叶两大主产业为坚强支撑,呈现出“两轮驱动、多业带动、各业齐动”的大好局面。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7-25/187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