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根据中组部领导对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宣传的批示要求,本报选择了100个村支部进行采访报道。湖北谷城县堰河村是一个特别有典型意义的村,七一前后,本报湖北记者站联合省委政研室农村处对该村进行了重点调查。通过典型解剖,找到了初步答案。答案十分普通,也十分经典:“富民强村,关键在于党组织。”堰河村的发展经验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因为有一个像山泉样清纯的党组织。”调查认为,实现中国富民强村,关键要靠党组织,主要做到“七个一”:即富民强村必须选准一个好的带头人,必须配备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必须依靠一支好的党员队伍,必须开拓一条好的发展路子,必须创建一个好的工作机制,必须营造一种好的发展风气,必须建设一个好的支农大环境。现摘要刊发这篇调查报告,希望给各地以启发。
本报记者 何红卫 通讯员 余爱民
刚刚召开的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实现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富民主要是富农民,强省必须强农村,强农村必须强到村一级。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最基层工作”的领导,加快推进“村级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村”步伐?带着这一重大课题,记者深入到湖北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采访调查,对这个“由穷变富,由弱变强”声名渐响的山区村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解剖。
“富民强村,关键在于党组织。”堰河村的发展经验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因为有一个像山泉样清纯的党组织。”
堰河泉水清又纯
鄂西北深山里藏着一个秀美的小村庄,一垄垄茶叶层层叠叠,一块块麦田齐齐整整,一排排楼房高低错落,一条条道路蜿蜒曲折,一弯弯流水咕噜叮咚,一声声鸟鸣婉转清亮,这就是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全村版图面积12平方公里,村民小组4个,农户247户,人口918人,村设党委,下属专业党支部4个,党员33人;农田550亩,茶园2000多亩,杜仲850亩,板栗600亩,花椒500亩,杉树和意杨2500亩。这是一个“明星村”,村里的荣誉室里挂着“七块国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生态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村、全国综合小康村、国家级AAA景区。
没有人会相信,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堰河村还是穷山恶水,贫困落后,“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见水水断流,见人人犯愁”。这里曾有一些“靠山吃山”的习惯做法,砍树买粮,砍柴烧饭,年复一年,青山就给砍成了秃子山,山坡上到处都是树蔸子,后来树砍光了,树蔸子也不放过,都被挖去生火烤火了,满山坡留下一个个的树坑,一下大雨便成山洪,温柔清澈的堰河变得凶猛浑浊。1992年时,村里不仅没有一分钱的收入,还欠着近20万元的债务。
对于堰河村的发展变化,现任村党委书记、村主任闵洪彦是见证人,更是推动者。二十年过去,再看堰河村,闵洪彦感叹说:“那真是山姑十八变,越变越鲜艳。”
产业升级了茶叶是堰河村的特色产业,也是支柱产业,全村实现了家家有茶园,组组有茶场。2011年,村产茶叶3.6万公斤,总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杜仲、花椒、板栗也是主产业,面积大,收入高,农民获利多。农家乐是新型产业,更是招牌产业,全年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收入在3000万元以上。
农民发财了农民种茶,亩均收入4000元。种茶的农民每家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茶场面积大的,像方勇、赵学春等农民,每年茶收入30多万元。做农家乐旅游生意的农民,每家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做得好的一年可搞几十甚至上百万元。还有养猪的、养鸡的、养兔的、种菜的,这些专业户的收入都不错,每年可挣3万~5万元。农民可以在几个合作社里入股分红,去年分红最多的是5000元,最低的也有500元。农民还可以在合作社、农家乐中获取劳务收入,每天百元左右。
集体富裕了目前村级集体资产2000万元以上,村集体每年收入在150万元以上。收入主要来自三大块,一是茶场收入,这些年,村集体开发荒山种茶叶,办起了合作社;二是杜仲、花椒、板栗收入,这是后来发展起来的村集体产业;三是林场收入。正是因为集体有钱办事,所以村里的公益事业建设得特别好。先是投资上千万元修建了所有的通组、通户、通山、通田公路,后来又投资600万元修建了甲板洞栈道,投资800万元建成了接待服务中心,修建了茶圣亭、茶艺馆、农博馆、奇石馆,完成了百日山真武古寨复建及景区门楼、服务区、旅游公厕、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7-25/187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