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川县根据区位、交通、饮水等综合因素,规划在治沟造地项目辐射区域建设11个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一共可吸纳2万农民集中居住。”延川县委书记刘景堂说。
植树种草保护生态原则:坚持“造一退三”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陕北是“黄土满天飞”的模样。然而,当你现在来到延安,极目远眺,蓝天白云,群山之间郁郁葱葱——这无疑要归功于“退耕还林”工程。而治沟造地,会不会破坏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必须处理好治沟造地与植被保护的关系,以治沟造地促进退耕还林。我们治沟造地的目的之一,就是保障和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因此,我们实行沟道治理一亩坡上退耕三亩,退下来的梯田纳入退耕还林管理,全部植树种草,不允许继续耕种。”姚引良说,“对退耕地和形成的开挖面、取土场,组织专业造林队伍,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尽快恢复植被,决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记者在延安的多处治沟造地现场采访时看到,山坡上密密麻麻的小洞口,插上了柠条、沙棘等灌木枝条,其中不少已扎根发芽,吐出点点新绿,一些缓坡上栽植了刺槐、侧柏等乔木。这些植树种草、植物护坡措施,不仅有效地防止了坡面径流对边坡冲刷,保护了植被,还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沟坡稳定,防止水土流失。
据统计,治沟造地以来,仅宝塔区石家河小流域就植树2.2万株、种草140亩;延川县梁家河流域植树30万株;安塞县高家沟流域退耕造林1.84万亩;这些有效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改善了小流域内的生态环境。
在坚持“造一退三”、植树种草的同时,延安市还坚持做到“三不修”:退耕还林地不修,植被覆盖良好的沟地不修,地表工程量大而造地面积小的地块不修。这“三不修”主要就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了防止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治沟造地对于取土也有严格的标准,严控开挖高度和开挖面,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各地必须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开展治沟造地。
造地先治沟治沟先治水前提:确保防洪安全
陕北小流域的千沟万壑,一直是天然的行洪通道。当这些沟道被推平成为耕地后,如果遇到暴雨或洪水来袭,是否会造成灾害,是否会前功尽弃?
“造地先治沟,治沟先治水。”这是延安市各级领导的共识。
在延安的多处治沟造地现场,记者看到,沟道中每隔一定距离便砌有一座堤坝,并预留了溢洪通道。说到防汛问题,市水利局的专家给记者作了详细的分析:陕北降雨量不大,来水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而且全部修了防洪堤坝,即使山上来的水量大,堤坝也可以拦截,蓄的水还可以用来灌溉。更何况,沟道里还配置了溢洪道、排水渠,就算遇到大洪水,也完全可以排出去。
姚引良告诉记者,沟道整治的关键问题是解决洪水的出路问题。对每一个小流域、每一处工程,他们都要进行认真的水文计算,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规范,留足水道,以坝调控,层层设防。对治沟造地工程的防汛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工程的投入标准每亩原本为5000元,但为了确保具备防洪能力,将标准提高到每亩1万元,对溢洪道和主干渠进行石块砌护,水泥勾缝,确保坚固耐用。
姚引良说:“有了阶梯式堤坝的分层拦截,水大的时候,会‘先渗后溢’,水里的腐殖质会沉降到地里,又增加了地力。使流到黄河里的泥沙大大减少,实现‘泥不出沟’,有利于水土保持。”
延安市水务局副局长张强用数字分析:“治沟造地工程的排洪设施都是按照大洪水甚至更高标准设计建设的。延安每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安塞县建华镇雷家河村治沟造地工程,排洪渠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去年7月22日,该流域遭遇连续降雨68毫米的较大雨水,经过行洪冲刷,排洪渠安然无恙,运行正常。
“面对延安沟道地形复杂、生态脆弱的环境,我们在治沟造地过程中,经过积极探索,认真实践,较好地解决了沟道防洪、植被保护、沟坡稳定等问题。”姚引良说,“我们今天所做的治沟造地,正是在总结农民创造的造坝淤地的基础上,通过财政投入,实现规模治理。过去为什么没有这么做,不是前人想不到,而是没有财力。今天,我们在为国增粮、为民造地的过程中,更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有力的工作举措,确保工程安全、效益得以长期发挥,真正做成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生态工程。”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7-13/186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