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今年第一次临储玉米网上公开竞价交易在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启动。据悉,此次拍卖会共投放2014年产玉米400万吨,成交361.93万吨,成交率90.66%,平均成交价格每吨1639元。
自去年新玉米上市以来,玉米价格呈现出市场预期复杂多变、价格波动频繁、波动频率加快等新特点。国家有关部门及时发挥预期管理预调市场,运用储备玉米轮入收购、临储玉米拍卖等调节手段调控市场,对稳定玉米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
收储制度改革激发活力
每年四五月份是新陈玉米交替的窗口期。去年新玉米上市后,为了保护农民利益,为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留出市场空间,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去年11月份暂停了临储玉米销售。今年4月30日,新玉米收购已经收尾,东北、华北产区农民手中余粮基本售罄,贸易商持粮惜售,玉米价格上涨动力增强。“临储玉米投放市场,对稳定玉米供给提供了有力保障。”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资深分析师李喜贵说。
当前,我国玉米产需缺口扩大。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17/2018年度玉米产需缺口1537万吨,预计2018/2019年度玉米产需缺口在1410万吨左右。“这是国家为了调结构去库存主动调整的结果。”李喜贵表示,一方面,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镰刀湾”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减少。另一方面,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极大地激发市场活力,市场消费明显增加。
经过连续几年消化不合理库存,我国玉米去库存压力已经明显减轻。当前,我国玉米库存充裕,市场供求总体平稳。国家粮食交易中心预计,如果每周投放量维持稳定,今后每周投放400万吨临储玉米,一个月可以投放1600万吨玉米,目前国内市场一个月的玉米需求量大约2200万吨,剩下600万吨左右的缺口完全可以通过市场粮源满足。
自去年新粮上市以来,多元市场主体积极入市,市场化收购比重大幅提高。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截至4月30日,2018年度秋粮旺季收购结束,黑龙江、山东等11个主产区累计收购玉米10986万吨,同比增加1155万吨。随着东北、华北产区农民手中粮食售罄,粮源从农民手中转移到贸易企业、烘干塔、经纪人等多元主体手中。黑龙江哈尔滨呼兰富农粮贸公司总经理时晓晶告诉笔者,自去年新玉米上市以来,他收购了1.7万吨玉米,现在公司还剩3000吨玉米,他准备待价而沽,以期实现利益最大化。
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完善
2016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来,玉米价格形成机制由以托市价格为参照转向由市场供求形成。近年来,玉米价格已经脱离了2016年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后的低点,呈现逐年上升态势。临时存储玉米竞价交易底价也跟随市场价格调整,2018年玉米拍卖底价每吨比2017年提高40元,今年比2018年提高200元。
起拍价只是参考,真正体现市场供需关系的是成交价格。此次玉米实际成交最高价格每吨1810元,成交最低价格每吨1550元。“拍卖溢价反映了当前玉米市场的供需状况,是玉米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的结果。临储玉米拍卖前,东北、华北玉米产区价格持续走高,临储玉米拍卖价格的确定顺应了市场趋势,有利于稳定产区农户种植玉米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保护多元主体收购农民粮食的积极性。”李喜贵说。
“在玉米价格市场形成机制下,玉米价格涨涨跌跌是常态。”李喜贵认为,玉米价格波动是各种因素叠加所致,包括农民在内的市场主体均要适应市场化的价格波动。农民不仅需要种好粮,还要学会卖好粮。
从近年来临储玉米投放对价格走势的影响来看,临储玉米价格将成为左右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从当前玉米行情来看,受2019年临储玉米拍卖底价支撑等因素影响,贸易商普遍看好后市。不过,未来一段时间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国内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下降,玉米饲用需求大幅减少,成为影响玉米价格的利空因素。
粮食宏观调控观念转变
“粮市稳定,事关全局。”粮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李喜贵表示,随着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粮食宏观调控需要逐步由直接调控,转向以政策引导为主的间接调控。要转变观念,创新完善粮食宏观调控,强化预期管理,注重预调微调,不断增强调控的前瞻性、精准性和实效性。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3/2019-06-02/141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