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现代农业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之路


    本报记者 夏树 申保珍 常永平 赵经平

    山脉起伏,沟沟壑壑。这是革命圣地延安的特殊地貌,更是今日延安人民发展现代农业与保护生态的创新之地。

    将大沟推平,整理成耕地,承包给农民耕种;修建排灌系统,沿山脚种草种树,保护生态。这项被称为“治沟造地”的浩大工程,在子长、延川、宝塔区进行试点之后,不仅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取得了喜人的生态效益。去年10月,本报曾以《千沟万壑变良田》为题,报道过延安市的这一做法。

    大半年时间过去了,延安的治沟造地工程取得了哪些新进展?对于人们关注的水土保持、生态保护,以及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山洪灾害等,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再一次来到延安市进行专题调研采访。

    科学规划整体开发目标:新造百万亩耕地

    记者首先来到延川县禹居镇樊家沟村。一进沟口,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两山之间那长长的、平展展的耕地,顺着蜿蜒的道路向前延伸,地膜玉米已经长到一尺多高,一片嫩绿惹人喜爱。

    夕阳西下,禹居镇樊家沟村村民樊江正在地里除草。他告诉记者,这是今年上半年“治沟造地”整理出来的耕地,他家分了4亩多,全部种了地膜玉米,而且种的是村里统一选购的良种。

    “好着哩!”说起治沟造地,樊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满脸笑容地向记者介绍,“以前这条沟地盐碱得厉害,地面坑坑洼洼的,种地很不方便,如果再一发洪水庄稼就颗粒无收。现在政府拿钱,给我们把沟道弄成了农田,还修了排灌渠,这可比原来的山坡地好多了,1亩沟道地顶5亩山上的梯田都不止。”

    记者在宝塔区罗家湾村和石家河村治沟造地现场看到,长长的一条大沟道,推土机正在作业,排灌渠道正在修建,半坡上打了许许多多小孔,草籽已经种上,沿着山脚的树穴已经打好。区委书记祁玉江介绍说,这条大沟全部治理好以后,将形成耕地1100多亩,其中新增耕地面积450亩,占40%多。

    站在沟道尽头,面对即将新造出的千亩连片粮田,祁玉江兴奋地说,全区共有沟道2.7万条,其中两公里以上的520条,可整理出耕地13.5万亩,加上原有的38万亩农田,全区20万农民人均耕地2.5亩,将达到陕西省政府要求的确保农民人均基本农田2.5亩的指标,以后我们就不要调进粮食了。”

    “陕西农业发展的希望在陕北,陕北粮食增产的潜力在沟道。”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这样评价治沟造地,“延安沟道造地的潜力在140万亩左右,考虑到技术、投资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建设100万亩高标准农田是可以实现的。每年新增1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至少可以新增粮食产量1亿斤。”

    治沟造地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提升了耕地质量,而且方便农民耕种,节省了劳力。

    “宁要山下八分田,不要山上二亩地。”这是陕北农民的俗语。延川县禹居镇樊家沟村村支书刘青海告诉记者:传统“坡改梯”造出的梯田,都在山上,农民需要爬到山上去耕作,费时费力不说,天旱时还浇不上水,只能“靠天收”。而治沟造地造出的“沟坝地”,不仅平整易于耕作,而且保水保肥,村民再也不用起早贪黑往山上跑了。山上退耕还林,又使生态得到了修复。通过治沟造地,樊家沟村耕地面积达到了700多亩,人均增加1.35亩,还新修了1600多米的石排洪渠,2公里的生产道路。新造的耕地,已经分到家家户户,种的玉米长势良好,预计亩产最少能打1000斤,高产覆膜玉米已经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治沟造地,土地集中连片,少则百十亩,多则上千亩,地势平坦宽阔,水肥条件好,便于机械化耕作。”延安市副市长杨霄说,“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据介绍,治沟造地工程如今已在延安全市11县区全面推开,并在去年完成治沟造地3.85万亩的基础上,今年又规划了10万亩的建设任务。截至目前,已完成造地面积4.23万亩,占年度建设任务的42.3%。

    为了规范治沟造地工程建设管理,延安市组织编制了《延安市治沟造地工程建设技术标准(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标准。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明确要求必须做到“八配套、五结合、四统一、三清楚、三到位”,即:田、坝、路、林、渠、排水、退耕、产业相配套;治沟造地与生态建设、耕地保护、粮食生产、产业发展、移民搬迁相结合;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管理;新增面积清楚、工程量清楚、投资额清楚;规划到村、到乡、到地块。引导农村人口向农业基础条件好的优势区域集中居住,便于土地整体开发利用,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耕地 退耕还林 植被 玉米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