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种植绿肥深层次修复地力


    本报记者 刘艳涛

    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荷花村农民蔡葵的普丰葡萄园在当地小有名气。整齐规范的葡萄园设施,郁郁葱葱的葡萄树,晶莹剔透的果实……看着自己的葡萄园,蔡葵对记者说,“2009年时,我可没现在这么自信。当时我就发现葡萄长势不好,果实的质量也越来越差,效益自然也不高,可是找不出原因。一段时间,我甚至不想干了。”

    巴南区土肥站站长张祖光来到蔡葵的葡萄园进行土壤调查,得出的结论是,由于土地整治中的不规范打乱了土壤耕作层,再加上长期的化肥使用,致使土壤有机质不断降低,必须进行土壤的深层次修复才能恢复土壤的肥力,否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葡萄园的生存问题。

    由于过度实施化学肥料,巴南区绿肥种植面积锐减,农家肥料积造和施用也几乎绝迹,出现了土壤有机质急剧下降、农业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土壤有机质下降,化肥的施用量就增加,由此造成恶性循环,再加上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巴南区农民逐渐认识到了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提升土壤有机质,从而节本增效的重要性。

    依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实施指导意见,重庆市2011年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年度建设计划涉及19个项目区县,巴南区名列其中。中央财政补贴总资金2900万元。其中:实施秸秆腐熟还田每亩补贴资金20元,实施绿肥种植每亩补贴资金20元,实施酸化土壤改良培肥综合技术每亩补贴资金50元。

    “其实,土壤有机质的下降问题较为普遍,要想改善这一状况,关键在于技术的普及。”重庆市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熊正辉说,提升土壤有机质的技术并不复杂,但绝大多数农民没有意识到重要性,更没有这样的技术能力。

    土壤有机质提升的技术路线很多,巴南区主要采用的是胡豆青种植还田技术模式。从2010年开始,蔡葵的葡萄园在区土肥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葡萄园种植胡豆青500余亩,选用优良胡豆品种1万斤作绿肥。

    按照专家的要求,蔡葵选取了土质肥沃、阳光充足的地块,将土块耙碎,地面耙平,开深沟高畦。“胡豆忌酸性土壤,结合整地亩撒施生石灰30公斤,亩施腐熟牛猪粪1000公斤,磷酸钙15公斤,草木灰30公斤。”蔡葵说起胡豆青种植侃侃而谈。

    张祖光说,为了让农民获得技术,农技人员可是下了大力气。市农技总站有专题培训,镇、村有会议培训、院坝培训、赶场咨询,还利用黑板报、有线广播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进行绿肥种植技术培训。先后组织培训绿肥种植技术9场次,培训技术人员106人次,培训农民5200余人次,印发《胡豆青种植技术》等技术资料1万余份。现在问起巴南农民胡豆青的种植常识,很多人可以对答如流。

    3月16日,蔡葵对葡萄园里的胡豆青测产,最高亩产达3200公斤,平均绿肥亩产﹙鲜草﹚1800公斤。3月20日开始压青,葡萄园减少化肥用量20%以上,有效提高了土壤有机质,作物长势较之前有明显改善。

    2011年,巴南区实际完成了绿肥种植27634亩,平均减少化肥用量10%以上。最高亩产达2943公斤,最低1077公斤,加权平均绿肥亩产为2086公斤,总产绿肥57645吨。其中,直接翻压还田(土)41504吨,相当于直接向土壤投入有机质6350吨,纯氮199吨,五氧化二磷17吨,氧化钾183吨,节约成本82.9万元。

    通过一年的项目实施,巴南区土壤养分平均含量增加。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39%增加到1.48%,绝对含量增加了0.09%,增加6.5个百分点。水稻亩增产17.9~56.1公斤,增加5.9~10.2%,亩加权平均增加35.2公斤,增加7.1%,总增产972.7吨。亩增收91.52元,平均亩节本增收121.51元,总节本增收335.78万元。

    熊正辉说,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的实施,明显改良了土壤结构,增强了耕地生产能力,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其品质,减少化肥施用,降低环境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了低碳、环保、节本增效。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绿肥 化肥 葡萄 耕作层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