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外乡人”变成了边疆农民的贴心人


    本报记者 李海涛

    在新疆喀什的田间地头,活跃着700多名这样的大学生村官:经过系统培训和实践锻炼,他们掌握了现代农牧业技术,领着村民发家致富,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从单一的村干部助理身份“转型”为实用技术带头人。在走村串户服务农民过程中,他们赢得了群众信赖,能力素质不断提升,其中一大批优秀大学生村官脱颖而出,进入村“两委”班子,成为有知识、懂技术、能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年轻村官。

    喀什是如何把大学生村官培养成实用技术带头人的?记者日前专程赴喀什进行了采访。

    “外乡人”变成了农村实用人才,“门外汉”变成了致富带头人

    “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位于我国西部边陲的喀什,是新疆最大的农业大区和人口大区。400万总人口中,维吾尔族占90%,民族特色极为鲜明,农村人口占90%以上,是农村低收入人口相对集中的南疆三地州连片特困地区,12县市全部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长期以来受历史自然地理条件束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为滞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村实用人才数量少,素质偏低,从正规的农业职业学校毕业的不足总数的1%,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现代农牧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为弥补实用技术人才不足,也为大学生村官找到用武之地,我们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实用技能的培养,使大学生村官成为既具备服务引导群众能力,又具备带领群众发展致富能力的‘双强型’人才,让他们能够在农村各项工作中大显身手。”喀什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基层办主任徐川海向记者介绍道。

    目前喀什地区现有农村实用人才近21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7.97%。从人才类别来看,主要分为农民技术人员、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科技服务型人才、社会服务型人才六大类。喀什地区1481名在岗的大学生村官中,748人已成功“转型”为农村实用技术带头人。他们由“门外汉”变成了“岗位能手”,变成了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记者在疏附县托克扎克镇4村采访时看到,当大学生村官伊斯拉皮力走进村民依斯马义家时,正在院子里忙着扎扫把的依斯马义,脸上顿时笑成了一朵花。依斯马义说,两年半前,这个26岁的小伙子从远在1000多公里外的伊犁,来到他们村,白天走访农户,晚上睡在村部,带领大家成立了扫把协会、牛奶协会、茶花协会,给大家找到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致富门路。

    “以前村民都是每天扎几把扫把就拿到市场上卖,量少价低,赚不了几个钱。协会成立后,我家三口人,每人每天能扎20把,一把能赚4元钱,一天下来就是240元。一个星期大学生村官伊斯拉皮力组织人上门收一次,统一组织销售,农民赚钱又省心。”依斯马义告诉记者。

    其实大学生村官刚开始开展工作时,村民并不买他们的账。“大学生有啥经验,我们听他的行吗?”有的甚至因为三年才能挂果不能当年见效,将头年栽好的红枣、巴旦木第二年就毁掉。还有的以前没接触过设施农业,建好了大棚也不种效益高的瓜果蔬菜,就干闲在那里。而对于栽植雪菊等新品种,几乎所有村民都持怀疑和观望态度。

    怎么办?一边做群众思想工作,一边先行示范,带着党员一起干。经过数十公里白花花的土地,记者在英吉沙县乌恰乡7村见到了大学生村官买买提明·托合提,这个面色黝黑、表情坚毅的小伙子对记者说:“英吉沙县人多、戈壁滩多、盐碱地多,水少、地少。村民要脱贫致富,必须改变传统种养方式,用先进农业技术、现代经营模式实现增收,要让他们尝到靠新观念、新技术、新产业致富的甜头。”

    他先自己掏钱承包了温室大棚,以大棚为课堂,每周组织村干部、党员、村民开两次实用技术现场培训会,为群众讲解蔬菜、甜瓜等种植技术,并在村里带头试种雪菊。收获的季节到了,一个大棚一年能收早熟香瓜、西红柿、菠菜共三茬,每棚能赚1.5万元。而雪菊这种药用价值较高的新经济作物每公斤能卖500元,一亩地产出50公斤,每亩收入能达2.5万元,而且销路也很好。

    村民们致富的热情被点燃了。全村一下子新建起了几十座大棚,培育和种植了数十亩雪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棚 锻炼 蔬菜 设施农业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