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村有企业28家,全村总资产5.8亿元,工农业总收入3.4亿元,工业利税19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2万元,户均存款达到18万元。全村资产超千万的有10户以上,超五百万的有7户以上,超百万的有20户以上。昔日的“光腚屯”变成了亿元村。
向科技要效益
张宝金1968年从山东省无棣县闯关东来到元宝村,现在已年近七十。几十年来,他最认的就是科技。刚当支书时,他口袋永远装着指导种田的科普书籍,一切按标准生产,同样的地,他们村的粮食产量能占到全乡的一半,是其他几个村的总和。一个算命先生说,张宝金命中土多,所以多打粮。张宝金说:“他要是知道我后来搞木制品挣钱,一定要说我命中木多了,我不管干什么都认科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贫穷落后的元宝村送来了一缕春风,农民再一次把分到手的土地真正看成了自己的命根子,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由于缺乏先进的科学种田技术和优良换代品种,村民吃的苦多,粮食增产却不多。张宝金看在眼里、急上心上,下定决心,要带领全村人科学种田,决不能辜负党中央的好政策。他带头学习科普知识、使用先进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元宝村的粮食产量。一到农闲,身材瘦弱的张宝金和村干部带头清挖村里路边的腐殖土往地里运,边运边向过往的村民讲解腐殖土对改变土壤、培植地力、提高产量的好处。一开始,群众并没有上心,认为路边的腐殖土和大地里的土没什么两样,只是抱着膀子看热闹。转过年来从春到秋,张宝金和干部们的承包田里亩产超过他们100多斤。到第二年,群众纷纷走出家门,利用所有农闲时间,挖光村里的腐殖土,就去挖河塘、沟泽里的淤泥土。几年以后,元宝村以前被破坏的土地,全部得到了改善,成为黑油油的养家地。每当农科部门研制的良种进入农资市场,张宝金和村干部都要带头推广使用。刚开始推广“东农248”玉米种与“合丰25”大豆种的时候,大部分群众嫌买良种花钱多,都不肯用。而张宝金和干部们的地全部使用了良种,秋收以后,干部们的产量又大大超过了他们,超过了买良种投入的几十倍。在张宝金的向科技要效益的带领下,元宝村的农业生产由落后一跃成为先进,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张宝金十分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由于村办企业的兴起,村里的劳动力大量地向企业、工商业分流,到21世纪初,全村的耕地以转包的形式集中在74户农户手里。种地的少了,而张宝金却没有放弃这些农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带领群众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近年来,累计投入432万元,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1200亩,改造中低产田2500亩,开发水田3000余亩,修干渠2700延长米,改变了元宝村种地靠天吃饭的历史;投资400万元,成立农机合作社;投资120万元建立了食用菌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对管线喷灌技术进行示范,促进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在技术培训上,张宝金每年都聘请省农科院的专家和科技人员深入到村开展科普讲座,向农户讲解农村实用新技术和相关市场信息,推广新的种植品种,指导农户发展高效、绿色农业。经过张宝金多年的努力,元宝村打造出大农业生产格局,纯绿色水稻生产基地、良种培育基地、浆果生产基地……规模化农业生产为村里的种粮大户们赢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百万元的年收入,让种粮大户们心里乐开了花。
心系山村情系百姓
在张宝金心里,村里的事、大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家中的事,再大也是小事。30多年来,他每天早上五点半就开始工作,半夜才回家休息,从来没有休过节假日,从来没有拿过一分钱补助。即使躺在病床上,他也没有放弃工作,一丝不苟地操持着村里、企业、村民的各项事务。
1993年,张宝金遭遇车祸,头部受重伤,整张脸面目全非。他住院昏迷期间,几乎全体村民都来到医院流着眼泪等着他醒来。刚刚度过危险期,他不顾医生的劝阻,冒着伤口感染的危险,强行回到了村中,得知消息的村民自发在村口放起了鞭炮。
为了给元宝村后代留下一座“绿色银行”,张宝金亲自设计、规划、参与劳动,利用近十年的时间,将万亩荒山打造成了集经济林、观赏林、教学林为一体的万亩生态林。为打造“绿色银行”、发展万亩林,患有胸膜炎、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的张宝金亲自上阵,60多岁的他因劳累过度多次休克在劳动现场。由于身体原因,张宝金提出辞去村党总支部书记职务,村民们纷纷涌到村办公楼前,央求他继续担任。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6-28/185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