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汪清黑木耳:产业集群增收路宽


    图为北耳公司的机械化木耳包装流水线。

    资料图

    开栏的话:为加快我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传统农业区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2017年,九部委联合发文,启动了“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简称“特优区”)创建工作。两年来,全国范围内已有两批次的“特优区”通过审核并确立,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集聚、产业融合、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新格局。本版开设“走进特优区”栏目,展示特优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成果,总结其在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的经验。

    本报记者韩啸

    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有一个把木耳称作“牡丹”的地方——汪清县。在这里,不仅能够聆听两百多年来木耳种植的历史,还能切身感受现代化木耳产业为县域经济注入的蓬勃动力。截至2018年,汪清全县已有近4万人从事和木耳相关的工作,占全县劳动力人口的52.6%。汪清木耳栽培量达到6.5亿袋,产量达3.5万吨(干品),实现产值34亿元。

    2018年,汪清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黑木耳成了一张烫金的名片,传递着产业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强音。伴随着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在延边自治州落地开花,汪清木耳再次搭上时代快车:现代化的木耳育种、菌包生产及加工企业相继落成,交易市场、环境服务项目等配套体系日趋完善,小农户的“摆栽”逐渐融入标准化、品牌化的产业链条中去……

    汪清县常务副县长卢立国说:“目前汪清县已经初步形成了集菌种研发、菌包生产、基地种植、产品加工、物流配货、废料治理等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集群。”

    技术提升描绘产业新颜

    种木耳离不开木头,长白山脉给予了汪清92%的森林覆盖率以及充沛的木屑资源,县域内三大森工企业林地活立木蓄积近1亿立方米,每年可提供木屑30万吨;除此之外,每年汪清还会从周边的俄罗斯、牡丹江等地引进木材及木屑50万吨以上。作为发展木耳产业的核心资源,目前每年有80万吨的优良木料供给涌入汪清。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汪清人就开始了“靠天生耳”的木耳栽培:人们在伐倒的耳木上用斧子砍出多道裂缝,黑木耳孢子自然落入,不加管理,等候木耳自然出生。

    真正的人工栽培始于20世纪70年代。耳农们经历了椴木栽培、袋料栽培、单片黑木耳生产等几个阶段的技术演变,发展到目前普遍采用的“小孔出耳+棚架晾晒”的生产工艺。“我们的木耳产业不仅从业人数多,技术也在全国领先。”汪清县委常委、副县长王胜民说。

    当前木耳产业的关键在于菌包生产,传统的小农户生产方式难免出现杂菌率高、品系品种杂乱等问题。为了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状况,汪清研发并推广了行业领先的液体菌生产菌包技术。该技术具有生产周期短、菌龄一致、菌丝发育点多、萌发快等特点,同时菌袋的整个生产过程都远离农药、有毒气体、激素等有害物质。

    位于汪清县天桥岭镇天河村的桃源小木耳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全县45家小木耳生产示范基地之一。这里打造的智能控制培育室、智能化吊带种植大棚等设施一改人们对木耳栽植的传统印象。“‘桃源’不是单一的生产环节,而是全流程覆盖,育种、菌包生产、大棚摆栽都实现了智能化的管控流程,温度、湿度、灭菌等全程由电脑控制,最大限度避免了空气、土壤及人工参与而可能造成的污染,杂菌率控制在千分之三以下。”公司负责人孙永芳说。

    据了解,桃源项目一期投资2亿元,已经建成并投产了日产15万袋菌包生产和培育厂房。二期项目包括160座智能化吊带种植大棚,可同时摆栽菌包500万袋,目前正在调试中。

    全链条优化产业生态

    1979年,汪清黑木耳产量实现历史性突破,达到7万公斤,被国务院授予“木耳千担基地县”的称号;1995年,这里又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木耳之乡”。王胜民说,目前汪清正在打造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为一体的黑木耳全产业链循环发展体系;在研发端、加工端、销售端、回收端同时发力,寻求木耳产业整体提升。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木耳 黑木耳 大棚 森林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 图片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