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飘扬在农民心中的旗帜

网友投稿  2012-06-28  互联网

    本报记者 刘伟林

    著名作家周立波的红色经典小说《暴风骤雨》让人们知道了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改革开放以来,这个村在党总支书记张宝金的带领下经历了一场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的“暴风骤雨”,贫穷的土改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从“光腚屯”到亿元村

    元宝村是小说《暴风骤雨》中元茂屯的原型地,小说中的典型人物赵玉林因穷的全家只有一条裤子,被称为“赵光腚”。改革开放前的元宝村虽说不再有“赵光腚”,可依然很贫穷。1980年,张宝金任书记时全村入均收入只有42元,村集体欠债27万元,村子有了一个新外号:“光腚屯”。

    张宝金担任支书后,在抓农业生产的同时,认准了发展工业致富的路,可是村里一分钱也借不到。为了元宝村的未来,张宝金把眼光盯向了自己家。1985年,张宝金带头做妻子的工作,动员她把多年来一点点积攒的1.3万元拿出来集资。他说:“炒豆大家吃,砸锅就一人。干好了算大家好,干不好先赔党员干部的。”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党员干部也分别把准备给孩子娶媳妇、建新房的钱拿了出来,一共凑了3.7万元,建成了元宝村第一个小木农具加工厂,当年赢利2万元。1987年,村集体已经有了6万元积蓄,部分村民产生了小富即安的思想。面对这种形势,张宝金提出了要冲破思想束缚、放眼长远,迅速壮大企业规模,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下一步目标。张宝金经过多次考察,提出了投资60万元,创建元宝村卫生筷子厂的大胆设想,盈利之后,村利润、企业积累和股东分红比例为3∶3∶4。也就是说每挣100块钱,村里得30元,用于村里各项开支和公益事业;企业得30元,积累资金壮大发展;股东得40元,算做回报并成为村里率先富起来的群体,以此为基础带动全体村民共同致富。出于对张宝金的信任,这项决议一出,村里的干部群众创业热情大增,短短10天时间,富裕农户集资54万元,元宝村成功办起了卫生筷子厂。第二年改为元宝山餐具厂,卫生筷子开始远销日本和东南亚。1992年,与香港伟盈国际有限公司签订合资建厂协议,成立了黑龙江元宝山木制品有限公司,获得了产品的直接出口权;1994年,在上海中铅一厂的支持下,新上了铅笔生产项目;1995年,他针对大兴安岭地区木材储量大、质量好、价格低的优势,在大兴安岭办起了8家卫生筷子加工企业,把企业做到了域外,所有产品全部运往大连、北京后再出口国外,当年创产值1亿多元。

    2000年,张宝金提出了“迈出国门办工厂”的思路,他通过7次到俄罗斯考察,4次与对方官员谈判,最终购买到俄方一座山林的采伐权和厂房设备,并派出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50人,聘用俄方工人100人,成立了元宝山远东木业有限责任公司。该企业年加工半成品卫生筷子20万箱,返回元宝村进行精加工后出口日本,年出口创汇320万美元。 

    主导产品卫生筷、铅笔、铅笔板等远销美国、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及台、港、澳等地区,国内畅销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大中城市。目前,元宝村年加工铅笔23亿支、铅笔板3000万罗,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0%和60%,从业人员3500多人,是全国铅笔板集散地。全村劳动力有80%从事企业生产、20%的劳力从事农业生产,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0%来源于铅笔工业。

    村集体有钱了,张宝金却说:“村集体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村民富裕才是最终目标。”他一直鼓励帮助全村人共同致富。姜春清是元宝村一位普通的村民,1986年初中毕业以后,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家里只有十几亩地,种粮食的收入实在是太少,做点买卖又不知从哪里着手。正在他愁眉不展的时候,张宝金主动找到了他,为他提供了资金,盖了猪舍,一次购进了30头猪崽,并为他买来养猪方面的书籍。几年时间,他的养猪场不断扩大,达到年出栏2000多头的规模,年收入60万元左右。张宝金发现他的发展潜力后,又主动帮助贷款承包了500亩荒山,全部植树造林,建了养鱼池、纯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和一座小型烧碳厂。2007年经张宝金引导,他又养了平菇、木耳等食用菌,建起了1800平方米的葡萄采摘大棚。如今,他的经济实体已经达到近千万元,年纯收入百万元左右。为帮助其他的弱户,在张宝金的组织和支持下,由姜春清挑头,成立了元宝村养殖协会;由姜春清的爱人挑头,成立了养兔协会,村里50多户弱势农户加入了协会。在张宝金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生产的倡导下,涌现出一批养猪专业户、养兔专业户、木耳生产大户、林业大户,元宝村村民共同走上了富裕之路。

    如今,全村有企业28家,全村总资产5.8亿元,工农业总收入3.4亿元,工业利税19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2万元,户均存款达到18万元。全村资产超千万的有10户以上,超五百万的有7户以上,超百万的有20户以上。昔日的“光腚屯”变成了亿元村。

    向科技要效益

    张宝金1968年从山东省无棣县闯关东来到元宝村,现在已年近七十。几十年来,他最认的就是科技。刚当支书时,他口袋永远装着指导种田的科普书籍,一切按标准生产,同样的地,他们村的粮食产量能占到全乡的一半,是其他几个村的总和。一个算命先生说,张宝金命中土多,所以多打粮。张宝金说:“他要是知道我后来搞木制品挣钱,一定要说我命中木多了,我不管干什么都认科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贫穷落后的元宝村送来了一缕春风,农民再一次把分到手的土地真正看成了自己的命根子,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由于缺乏先进的科学种田技术和优良换代品种,村民吃的苦多,粮食增产却不多。张宝金看在眼里、急上心上,下定决心,要带领全村人科学种田,决不能辜负党中央的好政策。他带头学习科普知识、使用先进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元宝村的粮食产量。一到农闲,身材瘦弱的张宝金和村干部带头清挖村里路边的腐殖土往地里运,边运边向过往的村民讲解腐殖土对改变土壤、培植地力、提高产量的好处。一开始,群众并没有上心,认为路边的腐殖土和大地里的土没什么两样,只是抱着膀子看热闹。转过年来从春到秋,张宝金和干部们的承包田里亩产超过他们100多斤。到第二年,群众纷纷走出家门,利用所有农闲时间,挖光村里的腐殖土,就去挖河塘、沟泽里的淤泥土。几年以后,元宝村以前被破坏的土地,全部得到了改善,成为黑油油的养家地。每当农科部门研制的良种进入农资市场,张宝金和村干部都要带头推广使用。刚开始推广“东农248”玉米种与“合丰25”大豆种的时候,大部分群众嫌买良种花钱多,都不肯用。而张宝金和干部们的地全部使用了良种,秋收以后,干部们的产量又大大超过了他们,超过了买良种投入的几十倍。在张宝金的向科技要效益的带领下,元宝村的农业生产由落后一跃成为先进,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张宝金十分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由于村办企业的兴起,村里的劳动力大量地向企业、工商业分流,到21世纪初,全村的耕地以转包的形式集中在74户农户手里。种地的少了,而张宝金却没有放弃这些农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带领群众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近年来,累计投入432万元,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1200亩,改造中低产田2500亩,开发水田3000余亩,修干渠2700延长米,改变了元宝村种地靠天吃饭的历史;投资400万元,成立农机合作社;投资120万元建立了食用菌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对管线喷灌技术进行示范,促进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在技术培训上,张宝金每年都聘请省农科院的专家和科技人员深入到村开展科普讲座,向农户讲解农村实用新技术和相关市场信息,推广新的种植品种,指导农户发展高效、绿色农业。经过张宝金多年的努力,元宝村打造出大农业生产格局,纯绿色水稻生产基地、良种培育基地、浆果生产基地……规模化农业生产为村里的种粮大户们赢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百万元的年收入,让种粮大户们心里乐开了花。

    心系山村情系百姓

    在张宝金心里,村里的事、大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家中的事,再大也是小事。30多年来,他每天早上五点半就开始工作,半夜才回家休息,从来没有休过节假日,从来没有拿过一分钱补助。即使躺在病床上,他也没有放弃工作,一丝不苟地操持着村里、企业、村民的各项事务。

    1993年,张宝金遭遇车祸,头部受重伤,整张脸面目全非。他住院昏迷期间,几乎全体村民都来到医院流着眼泪等着他醒来。刚刚度过危险期,他不顾医生的劝阻,冒着伤口感染的危险,强行回到了村中,得知消息的村民自发在村口放起了鞭炮。

    为了给元宝村后代留下一座“绿色银行”,张宝金亲自设计、规划、参与劳动,利用近十年的时间,将万亩荒山打造成了集经济林、观赏林、教学林为一体的万亩生态林。为打造“绿色银行”、发展万亩林,患有胸膜炎、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的张宝金亲自上阵,60多岁的他因劳累过度多次休克在劳动现场。由于身体原因,张宝金提出辞去村党总支部书记职务,村民们纷纷涌到村办公楼前,央求他继续担任。

    从拼资源到树品牌,如今元宝村又开始了文化发展。张宝金知道土改文化是元宝人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他提出,要牢牢抓住《暴风骤雨》这张“金字名片”,推动产业与文化相融合、相对接,扩大展馆规模,还原历史场景,叫响文化品牌,促进经济转型。通过土改文化园区建设形成新农村建设成就与土改历史的鲜明对比,向世人展示中国农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努力打造全国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先后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重点建设了《暴风骤雨》纪念馆、荷花池、元宝山等六大景区,修缮了城门楼、办公楼,完善了区内的路线标识、指示牌、接待中心、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景区被评为国家级3A景区,成为哈尔滨市重点建设的红色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极大地带动了服务业、餐饮业的发展,增加了村民收入。近年来,元宝村已接待游客数十万人次。村里还聘请专家,编制完成了《元宝村旅游总体规划》,计划通过5年的集中建设期,在未来2年内重点完成《暴风骤雨》纪念馆扩建及土改风情一条街、旅游宾馆等项目,建设集游览、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红色旅游专线。

    在元宝村记者看到,利用置换的土地,一个建设规划面积90万平方米的铅笔工业园区正在兴建,年内可投入生产。预计基础设施总投资7200万元,计划3年内建成可容纳40家企业入驻,并力争实现“企业驻满,年加工铅笔板1亿罗,铅笔60亿支,实现产值20亿元,实现利税2亿元”的目标;计划在5年内,使铅笔园区产品产量达到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80%,10年内在园区组建一个中国铅笔工业集团公司,把尚志市打造成亚洲铅笔之乡。

    元宝村,历经土改农民翻身做主人和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两次“暴风骤雨”的洗礼,展现出迷人的彩虹,预示着一个美好的未来。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6-28/185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