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科技支撑高起点上新跨越


    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于2007年底,凝聚了包括多名院士在内的86名小麦科技精英,建立了51个综合试验站,组建了一支超过1200人的科技服务团队,服务范围占到小麦总面积的42%,使得优势科研力量与主产区生产有机结合,让科技成果迅速落地开花。

    今年,农业部又依托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开展了1万个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其中在粮食主产区建设的小麦示范基地达551个。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个贫困山区,占地200亩的小麦示范基地位于该县木河乡下庞村的山坡地上,今年示范种植了抗条锈病旱地高产品种兰天26号,采取了药剂拌种、“一喷三防”为主的山区旱地小麦增产增效技术,产量预计可达900~1000斤,比周边地区高出100多斤。

    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农业部门提供决策信息。肖世和给记者讲了一个例子:“2010年底旱情初显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组织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河南、安徽6省28个综合试验站进行小麦苗情、墒情、病虫情的‘三情’紧急调研,涉及140个县,面积1.1亿多亩,只用了一天时间,便摸清了灾情信息并提出了应对方案。”

    “之所以反应这么快,是因为我们有着一套完善的体系。从上到下、从点到面,每个层面都有专家各司其责,生产中遇到什么问题都能立即上传下达。”肖世和给记者在电脑上展示“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体系中的每个专家都能随时掌控最新产业动态。

    今年春季,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编撰了“春季及小麦生长后期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和“小麦条锈病春季考察报告”供有关部门指挥生产参考。针对今年春季气温低造成的病毒病重发、黄淮麦区小麦吸浆虫威胁严重的形势,体系专家程剑平院士、武予清研究员等多次带队到河南、山东、四川、陕西、河北等地提供小麦病毒病防控技术指导。

    为促进今年夏粮丰收,小麦体系的科研人员积极行动,深入生产一线,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农业技术展示与传播活动。据不完全统计,1~6月份,小麦体系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73个,培训农技人员3044人次,培训农民27417人次。

    此外,农业部还组织体系和行业科技专家遴选了150项农业轻简化实用技术,为奋战在夏粮生产一线的行政管理人员、科技专家、农技推广人员以及广大农民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建立健全,则解决了长期困扰基层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县基本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通过建立“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推广机制,示范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95%以上,示范区平均产量增长10%以上。

    在基层农技人员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学会精耕细作,今年夏粮的丰收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农业科技的力量。

    河南省滑县留固镇种粮大户耿爱丽虽是一名农村妇女,但种地一点不怵:“我承包了400亩地,有了包村技术员,种地特省心,甭管刮风下雨,打个电话准来。技术员还常常主动给咱打电话,说‘我就在你家地里,你该打药上肥了’。”

    湖北省安陆市雷公镇魏桥村种粮大户张光明指着镇农技站站长程泽春说:“没有镇上的技术员,就没有我的千斤田。没有他们的技术指导,我家的小麦收六七百斤都成问题。”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是我国农业科研与推广领域改革与创新的重大成果,两个体系的建立与健全,为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第一线搭建了一个最理想平台,农业科研专家更加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与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一起,他们的研究课题更注重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更注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他们把科研论文写在农村大地上,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民丰收的笑脸。在今年夏粮生产中,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专家和技术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在风调雨顺的日子里,未雨绸缪、毫不松懈,使各种增产增收技术实施到位,各种防灾减灾手段落实到底,全力为夏粮增产保驾护航。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科技服务 品种 施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