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为主推技术与主导品种的推广普及作出了巨大贡献。九年来,在组长于振文院士的带领下,小麦专家指导组每年都要发布小麦秋冬种、越冬和春季管理等技术意见,先后提出了“十大主推技术”和“五项关键措施”,提出了晚播应变、科学抗旱、防冻补救、促弱转壮等抗灾减灾技术意见,同时,筛选推介了济麦22、郑麦9023等一批高产品种,进一步发挥了小麦品种的增产潜力。特别是今年,小麦专家指导组按照“奋战六十天,再夺夏粮丰收”行动部署,制定发布了6个小麦生产技术指导意见,指导农民落实小麦抗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提高技术到户率、到田率,为冬小麦实现“九连增”的历史性突破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产创建是整合科技整体优势、促进粮食规模生产的重大举措,它实现了“良田、良肥、良种、良药、良技”五良结合,增产优势明显。今年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达到2400个,比上年增加850个,全国600个小麦主产县平均每个县4个,示范片平均亩产在450~500公斤,相比全国小麦平均单产高30%以上。农民们纷纷赞叹,“现在种田比以前容易多了,用什么种、施什么肥、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浇水,看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就行了。高产创建是没有围墙的学校,没有铃声的课堂,没有黑板的教室。”
测土配方施肥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在小麦开镰之际,驱车行驶在小麦主产区,即使在高产田块,也几乎见不到大面积倒伏的情景。专家说:“这证明肥料施用越来越合理了,这就是测土配方施肥的成果。”据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叶贞琴介绍,今年冬麦区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已经达到了2.9亿亩。通过采用种肥同播技术、利用小型追肥器减少撒施技术、后期结合“一喷三防”叶面追肥等,做到了施肥数量的准确、时期的合宜和方式的合理,使得生育期营养得到了保证,农民反映肥料没有多施,产量大大增加。
今年夏粮生产中,农业部门在突出抓好关键技术的同时,还着重抓好了薄弱环节。
由于干旱缺水,西北地区旱地小麦如何提高产量一直是个难题,而在今年,西北地区旱地小麦表现优异,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山西农业大学教授高志强这样评价:“西北地区旱地小麦种出了水浇地的水平,亩产可达400多公斤。”
记者了解到,在山西省闻喜、洪洞等小麦主产县,当地农民通过采用高志强及其团队研究出的旱地小麦“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产量提升了20%~30%。该技术的核心是,前茬小麦收获时留高茬,在麦收后10~15天,提前深耕,提前深施有机肥、保水剂以及生物菌肥,提前秸秆还田。“三提前”技术可以使小麦播前的土壤0~100厘米土层储水比传统技术增加40毫米以上,为生育期地膜覆盖小麦提供了充足的水分。高志强说:“特别是依靠覆盖技术和全程栽培技术,1毫米的降水实现了增产1公斤以上的粮食,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
农业科技促进年,一项活动的开展强力促进技术进村入户
乘着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的春风,农业部于年初启动了主题为“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的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动员100万名农业科技人员、农业干部、涉农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技术人员开展农业科技大会战,这一活动的深入开展和扎实推进,为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促进夏粮再夺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指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必须紧紧围绕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以“加大投入、改革体制、构建体系、提升能力、建设队伍”为总体要求,以实现农业科技自身跨越发展和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能力与水平显著提升为主要目标,创新农业科技发展思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体系。
年初,农业部推介发布了160个主导品种和100项主推技术,并积极组织专家、技术指导员,在夏粮生产关键季节和重点环节集中开展示范展示和技术培训,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同时,在重要农时季节、重点地区,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大力开展科技服务,指导农民广泛采取深耕深松、播后镇压、“一喷三防”等各项抗灾减灾增产措施。
从去年12月开始,历时5个月的“全国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为夏粮生产卯足了劲。史书印是河北省栾城县柳林屯乡北屯村农民,站在自家的麦地旁,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今年又是个丰收年,每亩能比去年多收七八十斤,这可都是科技培训带来的好处啊。”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6-27/185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