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生产“六统一”——
“不达标产量不行质量也不行”
质量是顺斋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通直销渠道的一张“王牌”,然而随着辐射面积的增加,如何保证来自不同农户、不同大棚的瓜菜都符合直销客户对质量和外观的严格要求?“关键是制度管理到位,标准落实到园。”张顺斋告诉记者,“我们的办法是建立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产地准出、质量追溯等制度,对基地管理试行质检员巡检制度。”记者看到,固安顺斋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运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对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及蔬菜生长情况进行监控,让客商在办公室里就能看到温室里的生产情况。
走进现代农业园内一个黄瓜大棚,记者看到门边上挂着一个农事活动记录本,翻开来看,农事记录、投入品记录、采摘记录等表格一应俱全。打开农事记录一页:5月5日,打药;5月20日,采摘;5月27日,浇水。负责这个大棚的技术员刘雪清到现代农业园工作已经1年了,虽然此前种植大棚菜多年,但上岗前仍被合作社送到青岛去培训了10天。他告诉记者:“这里不光新技术多,而且样样技术有标准。”
每项技术有标准,每项标准落到园,是合作社标准园创建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此,合作社一方面组建专家团队,明确技术指导专家和技术负责人,确保配方施肥、高温闷棚、熊蜂授粉、果实套袋等标准化生产技术落实到位;另一方面,给社员的大棚免费铺设滴灌管道,覆盖防虫网,挂上粘虫板,配上卷帘机,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应用。“以前农民自己建大棚,30米、50米、80米长的都有,最长的160米,高矮也不一样。现在都是标准棚,高度、跨度、长度都有一定的标准。”吴汉生十分感慨,“事实证明,不达标产量不行,质量也不行。”
为了进一步提高瓜菜的市场竞争力,合作社实行生产资料统购统供,种苗统育统供,病虫害统防统治,收获产品统一检测,全部产品统一分等分级,统一品牌销售。在“六统一”中,种苗统育统供是基础。“我们把良种作为提高产量与品质的关键,实行集中育苗、统一供应。”张顺斋介绍,顺斋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了13栋高标准育苗温室,占地60亩,每年可提供优质种苗2000万株以上,满足4000亩基地使用。“以前都是自己买籽种自己育苗,现在合作社有大棚育苗基地,统一育苗,购苗成活率能达到100%,我们种得心里更有底了。”在吴汉生看来,集中育苗不仅减少了育苗风险,还加速了生产进程,“拿黄瓜来说,以前育苗大概就要40天,直接进苗,从种到收差不多40天就可以摘瓜了。”
延伸产业链条——
“多挣超市一份配送的钱”
上午11点,配送中心的工人们已经将菜农们送来的瓜菜分好类,装好箱。只见宽敞的配送中心内,“三里屯”、“劲松”、“回龙观”等纸牌在一摞摞印有“京客隆”标志的蔬菜箱中间格外醒目。据介绍,超市每天都会把各门店需要的品种和数量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再根据不同门店的具体要求采收、分级、分类,然后直接运送到各门店而不是到超市的配送车间“绕一圈”。
“这就相当于把超市的配送车间搬到了标准园。”在张顺斋看来,配送中心入园实现了消费者、合作社和城市“三赢”:一是减少了流通环节,蔬菜最快6小时就能上餐桌,消费者吃到的都是当天采收的新鲜蔬菜,价格也比市场上更加实惠;二是延伸了产业链条,合作社多挣超市一份配送的钱,增加了利润来源;三是采后初级加工,变毛菜销售为净菜销售,节省了运力和成本,同时也减轻了城市的垃圾处理压力。
“加工配送正成为合作社新的利润增长点。”说到这里,张顺斋难掩心中的激动。2011年,合作社整合项目资金,投资600万元在现代农业园内建成了占地10亩的生鲜配送中心,仅加工车间面积就达到4500平方米,同时配建了200平方米的冷库,配备了30辆冷链车。“今天是新的配送中心第一次启用。和原来的相比,面积扩大了一倍,设施也更加先进。”他指着排成一溜的城市货运车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合作社自有资金购买的。”
关口前移,并不是只把配送中心搬到标准园内就可以了,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的跟进,其中最关键的一项就是农残检测。“超市和餐饮企业会对每一批蔬菜进行抽检,只要检出农残超标,整批菜都要退回来,那样损失就大了。”中午时分,固安县蔬菜服务中心副主任、固安顺斋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技术负责人赵洪波带着记者来到位于合作社办公区的农残检测中心,此时工作人员已经下班,只见桌子上两台速测仪旁放着一排试管架,检测结果记录上最近的更新是在当天上午,结论为“合格”。“合作社运出的每一批蔬菜、每一个品种,都要抽样送到这里检测农药残留,只有检测指标都合格的才能放行。”她自豪地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合作社还没有一批瓜菜因为农残超标问题被退回。”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6-13/184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