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只要科学发展绝地也能逢生


    和冷洞村一样,黔西南各地围绕产业化基地发展要求,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强以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物流设施、电力通讯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中低田土改造,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实施村级规划、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措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20年“星火”推进,爱心帮扶拔穷根

    授人鱼,不如予人渔。

    黔西南州扶贫开发工作自1986年开展,到2000年,全州解决了118.5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7个贫困县以县为单位先后越过温饱线。2001年至2010年,全州又有20万农村低收入以下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全州贫困发生率由2006年的26.2%下降至2011年的11.7%。

    黔西南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果,凝聚着党中央、国务院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亲切关怀,寄托着全国人民对黔西南州的深情厚谊。

    1990年初,原国家科委和民建中央、致公党中央、九三学社中央、全国工商联开展“星火计划、科技扶贫”工作,并把试点安排在黔西南。20多年来,星火计划在黔西南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联合推动各方的帮助下,1990年至2010年,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争取资金,实施“百万亩旱地粮食丰产示范工程”、“30万亩金银花基地建设”等国家级、省级星火计划、科技扶贫项目314项,投入资金30多亿元,为加快培育、发展、壮大农业支柱产业发挥了很好的科技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黔甬携手,两地情深。1996年,宁波市与黔西南州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15年来,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扶贫领域不断拓宽,两地协作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累计投入黔西南州对口帮扶资金(含物资折款)4亿元,建成1201个项目,涉及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种植养殖业、劳务输出、人才培训、干部挂职等方面。2011年7月11日,宁波市人民政府与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在宁波市签订《“十二五”对口合作框架协议书》。

    为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济民。黔西南州在扶贫开发中,通过产业化扶贫,为贫困山区群众寻找长久的脱贫之路,增强农民的“造血”功能。眼下,在不少重点扶贫地区,种草养殖、蔬菜、金银花、核桃、油茶等产业快速发展,一个项目辐射一片,一个产业致富一方,产业拉动成为全州最成功最有效的扶贫措施。

    尽管如此,扶贫攻坚依然任重而道远。黔西南州委书记陈鸣明说,国家新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后,黔西南州的贫困人口由37.9万增加到138.2万,占全州农村人口的一半以上。扶贫攻坚的任务非常繁重,必须下大力抓好“三农”工作、扶贫开发、农民增收,为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在构筑精神高地中实现巨变

    走过30年,也走过了黔西南州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进程。

    这几组数字,体现了黔西南州30年来的激变和跃升:自治州成立以来,全州生产总值由1981年的3.7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75.3亿元,增长26.7倍,年均增长11.7%;工业增加值由1900万元增加到140亿元,增长110.7倍,年均增长17%;财政总收入由1695万元增加到81.5亿元,增长480.1倍,年均增长22.9%;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8万元和3955元,分别为1981年的33.6倍和31.8倍。

    陈鸣明说:“没有撼天动地的精神,就不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来的发展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关爱的结果,是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关心和支持的结果,同时更是全州各族干部群众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收获与见证。”

    州委副书记、州长龙长春说:“只要我们牢牢把握机遇,正确应对挑战,苦干实干,就一定能创造一个高于过去、高于全国、高于全省、高于西部、高于自治州的经济社会发展‘黔西南速度’。”

    精神高地的引领,赋予了黔西南州大胆创新,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的信心和勇气。制度“废改立”清扫了发展制度障碍,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率先对全州1097个行政村、24个办事处(社区)编制了村级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有了标准;打破行政区域和行业限制,探索建立了跨省区、跨行业和所有制党组织,走出了新时期党建工作新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石漠化 基础设施建设 蔬菜 地貌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