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告别穷乱差 走向富美强


本报记者 吴晋斌 通讯员 王延斌    

    现在回头看来,2004年7月是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口泉乡杨家窑村的一个转折点。

    8年后的今天,杨家窑村别墅式的农民新居、高标准的设施农业园区、畜牧园区和正在施工的休闲公园渐次拔地而起。

    从穷乱差到花园式新农村,杨家窑的村民坦言,只能用奇迹来形容自己生活环境的变化。其背后的推动力被归结为“四个一”:一个好支部、一个好支书、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村民。

    心里装着群众,让劲头鼓起来

    2004年前,有356户1002人口的杨家窑村,“山头不高尽是坡,土地瘠薄石头多”。煤矿关闭后,全村除了1500亩瘠薄的土地外,再没有其他致富门路。不少村民望山兴叹:“山上有煤不能挖,村中有地不产粮,心想致富没门路,奔向小康没指望。”

    为了生活,村里大多数青壮劳力都只好出外打工,杨家窑村成了“空壳村”和“负债村”,仅村集体就欠信用社400多万元,而且还是一个著名的治安乱村、上访大村。

    郭占君出任村支书之前是村里的能人,1983年开始创业,做过煤矿、电石、养殖等。2004年组织上任命他为村支部书记,郭占君表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先富起来的农民,虽没有在村担任过一把手的经历,可心里有一团火,坚信只要真心为民、诚心奉献就没有干不成、干不好的事。

    新的党支部根据本村实际,制定了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开拓工业、再造农业、提升民业、做大事业的发展思路。

    目标提出后,在全村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留守村庄的老人、妇女乐开怀,外出打工的忙返回,建言献策的排成队,以郭占君为首的42名党员成了治穷致富的宣传员,全村一扫悲观泄气的低落情绪,形成了一种共度艰难、共同致富的向上力量。

    牢记第一责任,让村民富起来

    几年来,杨家窑村党支部通过建阵地、立制度、带队伍、强班子、树典型、定岗责六项举措,立足“五好为先”——选好一个带头人、建立一个好班子、明确一个好思路、抓住一个好机遇、实施一套好机制,围绕发展生产,全面实施了“五业并举”战略。

    2004年,杨家窑村抓住同煤集团塔山煤矿入驻的机遇,依托煤矿,服务煤矿,拉动经济,造福村民。采取独资、合资的方式,融资5.02亿元,先后建成了7个生产和生活类项目,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亿元。

    该村还重点发展了现代设施农业和畜牧业,投资2400万元,建成了3个4000平方米的联栋温室、8个高标准温室大棚、1个种苗科研中心,主营名贵花卉蝴蝶兰和木瓜,年产种苗40万株;投资1.8亿元,成立四方高科农牧有限公司,占地面积600亩,饲养纯种荷斯坦奶牛5000头,年产鲜奶2700万公斤,总产值1.2亿元,成为全省最大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园区。

    村里的卧龙广服务公司,主要为塔山煤矿排放煤矸石,总投资500万元,采取股份制经营模式后,村集体占股份的51%,村民占股份的49%,现年收入5000多万元,走出了一条“集体引领、人人参股、共同富裕”之路。

    发挥党员带头作用,让村庄强起来

    杨家窑村提出书记要成为党员的标杆,党员要成为群众的标杆,为此,村党支部认真组织开展了“三培三带”活动,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党员带头致富,党员带领群众致富,党员带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两委”班子成员有良好的为官之德,进一步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了党员的创造力、发展力,村民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2011年,村经济总收入为2.7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58万元。村支部喊出了新口号:创建“全省最好、全国一流”的新农村。

    该村先后投资1.5亿元,建成3.6万平方米的欧式别墅178套、1.2万平方米的板式住宅楼120套,小区内宽带网络、数字电视、视频监控一应俱全。投资3000万元,建成6600平方米的一流综合服务大楼和1万平方米的“铭心”广场,搭建了村民文体活动的平台。投资920万元,完成环村路及街巷硬化计12.4公里。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投资2000万元,栽植云杉、松柏等景观树和经济林15.6万株,绿化覆盖率达48%,实现了村庄园林化、农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和庭院果蔬化。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种苗 奶牛 土地 温室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