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天龙 本报记者 张丛
城镇化、工业化快步撞上“土地红线”,让蓄势待发的云南格外“纠结”。
目前,云南的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15个百分点,比西部平均水平低6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云南城镇化率每年预计增加两个百分点,工业化速度也将不断加快,用地从哪儿来?
云南94%是山地,平地仅有6%。云南全省耕地9365.84万亩,其中坡度在6度以下的耕地面积2437.96万亩,仅占26%,优质耕地相对较少。2010年云南新增25万亩建设用地,其中占用耕地接近一半,全省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已被“侵蚀”三成。不改变传统的用地方式,不用十年时间,作为全省人民“米袋子”、“菜篮子”和民族文化摇篮的坝区将消失殆尽。
既要城镇发展,又要确保粮食安全,保住国家的耕地红线,如何实现“保经济发展,保耕地红线”的双保工程,对云南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考验。为此,云南省提出“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
去年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把“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城镇朝着山坡建,良田留与子孙耕”,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云南工业、园区、城镇用地走向山坡、丘陵。
工业上山——
效益环保双赢耕地面积稳增
在石林县生态工业集中区,云电投新能源公司石林并网光伏电站坐落于石漠化突出的山坡之上,一片片太阳能发电板在阳光下蔚为壮观,原来杂草难以生长的喀斯特熔岩上如今已经矗立起一座太阳能发电站。
据公司负责人介绍,现在项目一期已经完成,等项目全部完工,年可发电7000多万度,减排7万吨的温室气体,可有效改善当地的环境。
石林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昆明市东南部,以石林风景区而闻名天下,但山区、半山区占到69%的喀斯特地溶地貌,使其发展受到制约。全县1791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350平方公里的面积位于石林风景名胜区,全县900多平方公里覆盖有裸露的碳酸岩,石漠化面积达390.7平方公里。
据石林县副县长王彦平介绍,近些年来保护耕地、保护自然遗产与项目建设用地矛盾日益突出,在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山地城镇保护坝区农田的决策部署下,石林县根据自身条件,制定了“1313”(“一路三区”、“一河三片”)的现代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了昆明石林农民创业园、石林生态工业集中园、石林风景名胜区及乡镇集镇等10个总体规划和15个区域详细规划,旨在保护坝区农田,通过相关措施,“十一五”期间全县新增耕地1.5万多亩,今年又启动了8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计可新增耕地2.53万亩。
园区上山——
荒山增效农民增收
嵩明县在规划园区建设上充分利用荒山荒坡、低缓丘陵。杨林工业园是云南省“千亿园区”之一,近几年来,园区坚持招商引资,国家大型项目纷纷落户工业园,往日乱石林立的荒山缓坡,现在已被大规模的现代化企业所占据。
为了在荒坡上建设现代化企业,省、市、县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仅燕京啤酒(昆明)有限公司在建厂之初就挖土方300多万立方米。位于工业园的长安汽车云南基地项目,目前仅实现一期1050亩厂地的通路、通水、通电、通讯和场地平整就花费了3亿元。嵩明县委宣传部部长段颖说:“曾经的荒山荒坡随着国家和省里大中型企业的入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将日渐凸显。”
园区上山不仅使荒山荒坡凸显了效益,而且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石林云电投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原来这里的喀斯特地貌一亩地一年的平均收益还不到2000元,现在,在公司上班的农民一个月的工资收入在1800元以上。
台湾农民创业园也处于喀斯特地貌的缓坡丘陵地带,云南省万家欢生态园是入驻园区的30家企业之一,是以种植优质梨、蓝莓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化企业,来自附近村庄的农民李桂节告诉记者,她在公司打工已经一年多了,一个月能拿到1500元左右,加上土地流转费用,现在一年的收入是原来自家种地收入的好几倍。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5-14/183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