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先进典型风采
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民日报社合办
本报记者 文洪英
5月6日,记者再一次来到位于革命摇篮井冈山的菖蒲古村。从泰井高速井冈山站下高速,风展红旗的井冈山标志鲜艳夺目,顺着大红旗往里走500米,青山碧水,飞瀑流泉,一条绿色掩映的水泥路向前延伸,便可看见一棵古樟树,没有尘世的喧嚣,空气中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清新,这里几乎就是一个世外桃源。如果你是一个游人,一定会被其惊人的美丽所征服。古樟树后面是两家餐馆,一家是“农家餐馆”,一家是“樟树坪酒店”,这就进了“井冈第一村”菖蒲古村了。
谈到胡锦涛总书记在菖蒲古村过年,“农家餐馆”的“老板”吴建中依然难以忘怀:“2009年1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就在我家过的年,当时总书记动情地说,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老区和老区人民。我们将继续加大对老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尽最大努力帮助老区发展,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当了十年菖蒲古村党支部书记的王国荣满怀深情地对记者说,菖蒲村的党员和群众把总书记的嘱托,看作党的重托。从那以后,我们50名党员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各个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村370户人家,1700名百姓走上富民兴村之路。
菖蒲古村党支部委员、产业发展协会党小组长吴良华说,他与政府联营成立“君先”竹荪合作社,种植竹荪200亩,年产值达500万元,带动12户农民从事相关产业,种植户年均增收2万余元。
曾经得到总书记赞许的党员吴建中说,总书记来我们村之前,我们村只有4家农家乐,后来村里组织村干部到外面去考察学习,精心打造“外地模式、本地特色”的农家乐,现在全村已有17家农家乐,2011年农家乐收入达600余万元,接待游客40万人次。
曾在福建打工的村民张颍,看着家乡的可喜变化,毅然返乡创业,创办了井冈金葡萄有限公司。他欣喜地告诉记者:“2007年底,乡干部动员我返乡创业,我发现,井冈山温差大、土壤好、水源好,很适合种葡萄,2008年,我就开始种葡萄,当时只有60亩葡萄,现在种了1300多亩,还带动了20多农户种葡萄,目前全村已种3000多亩葡萄园,我去年给农民发工资就达160万元。”
村民张福莲一边在葡萄园整理树形,一边对记者说:“我今年都57岁了,还能每月挣600多元,在家闲也是闲着,还不如出来挣点钱。”见记者拍照,张福莲等10多位正在干活的妇女还摆了一个酷酷的姿势。
“去年收入大约有600万元,今年有望达到1000万元。”当记者问到张颍去年种葡萄的收入时,他说:“这还得感谢村里干部的支持,1300亩土地,也不是一个小数字,村党支部一班人忙前忙后帮我流转土地,一户姓王的人家有一块地在葡萄园的中间,王家想留着地种蔬菜,怎么也不肯流转,村支书王国荣知道后,就用自己家的耕地和王家的地对换,才使得葡萄园有了这样平整的地,要不然棚子都搭不了。”
几年里,菖蒲古村由原先单一的耕种经济,发展为集特色种植、养殖、餐饮、垂钓、漂流等于一体的农家乐旅游产业,村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过充分利用井冈山红色旅游资源和菖蒲古村的整体优势,村里精心打造农家乐旅游品牌,以农家餐饮为龙头,融入休闲垂钓、乡村漂流、农事体验、瓜果采摘等旅游项目,形成了以旅游带经济,以经济强建设,以建设促旅游的良性互动模式,为实现富民兴村的目标打下了物质基础。2011年实现人均收入6200余元,人均增收400元。
经济富裕促进了村民和谐。记者难以置信地看到了一幅真实的画面:记者在村里转了一圈,几乎没看见一家锁门,有的去田里干活了,有的去城里修理农机了,有的去小商店买东西了。村民吴良华说,我们的家门都是打开的,有时去找人,喊半天也不见回应,有时人虽不在去借个东西,用完拿回去就可以了,虽然我们的家门敞开着,但是从来不会丢失什么,这里还像五六十年代一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中午,记者走在郁郁葱葱的村道上,看着一辆辆大巴载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聚集在农家餐厅前,好不热闹。农家餐厅里人声鼎沸,锅碗碰撞声、喧哗声、高音喇叭放出的红歌声构成了一支“井冈和谐曲”。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5-10/183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