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郭彦平 记者 孙维福) 美国东部时间4月26日,北京市昌平区郑各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福水走进哈佛大学,围绕“中国农村城市化的成绩和挑战”话题,以一名案例参与者身份,向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近百名学生讲述城市化进程大背景下,一个中国村庄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向黄福水发出本次邀请的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艾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主任托尼·赛奇说,该中心近来启动了一个重要的中国案例研究项目,郑各庄是系列案例之一。此次由案例主角为学生们课上现身说法,故事更真实,内容更饱满,反响也很热烈。
黄福水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这样一组数据:郑各庄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现有568户人家,1500名村民。从1998年开始旧村改造,村庄才真正进入高速发展期。过去13年间,村里自营实体公司由1个发展到35个;产业工人由300多人增至1.3万人;农民人均年收入从3100元提高到4.55万元;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从不足7年提高到11.5年。
在和哈佛学生对话时黄福水特别介绍说,过去20年郑各庄是在探索实践一场“造城运动”,不过不是常见的由房地产商收购土地的模式,而是走“主动城市化”之路,即通过土地置换推动农业村转向产业村,在经济规模到一定程度后再向“服务村”升级。今后10年,郑各庄希望抓住中国养老产业的机遇,将养老产业比重逐步提升到全村产业规模1/3,实现“从农村人过上城市生活”到“吸引城里人来农村养老”。
赛奇认为,郑各庄的发展案例不仅有利于学生们了解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更有助于了解中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如何一步步实现工业化、进而向服务产业重心转移的战略模式。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5-01/182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