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2011年上海已建成各类农业旅游景点211个,其中年接待规模万人以上的农业旅游景点达到100个;全市涉农旅游总人数约1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2.5%;直接带动各类涉农旅游总收入22亿元,带动农民就业约4.5万人。农业旅游正朝着“农民增收的通道,新农村建设的载体,丰富市民生活的场所,市民周末休闲度假的首选地”目标奋力迈进。
提供安全、卫生、优质的绿色产品,是提升农业生态功能的另一个题中应有之义,都市现代农业首先要确保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产品的无毒、安全。上海通过推广精量播种,积极推广商品有机肥、测土配方肥,减少化肥施用量,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覆盖率接近100%;通过采取种养结合、资源持续利用等多种生态种养模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2,秸秆综合利用率和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分别达到79.5%和66%。
“上海不能成为农业大市,但可以成为服务全国农业的强市。”浦东新区农委主任袁胜明说,都市现代农业具备这种实力,对其他地区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复制效应、提升效应和辐射效应。大城市不仅自身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而且要依托大城市综合优势,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发挥服务性功能。
从2001年起,上海每年举办各种形式的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全国30多个省市的农业企业登陆上海,年均实现订单200亿元以上。上海利用农业综合优势和高科技育种优势,通过异地农业合作服务全国。寒优大米、双低油菜、食用菌、康乃馨花卉、荷斯坦奶牛等优良品种,遍及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已建立蔬菜、瓜果、水产、稻米等生产基地100多万亩,智能化温室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0%以上。
如今的上海郊区,农业形态正在重新调整和变化,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功能正向集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科技示范功能、服务功能等于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功能转变。城市的绿色屏障,休闲的生态氧吧,农耕文化的传承平台……都市现代农业正向世人全方位展示它的多功能魅力。
上海农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今后还会降低,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却在显著提高,都市现代农业变得更为高效,“拳头效应”更加显现。上海正在进一步夯实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前景无限的都市现代农业,一定会越来越好
【阅读提示】都市现代农业面临的最大体制性障碍是缺乏强有力的农业市场主体,因此培养职业农民,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显得尤为重要。都市现代农业的“筋强骨壮”,需要发挥大城市大工业优势,提高农业科技化、设施化、装备化水平。
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种200亩地,一年饲养1200头猪。除了种植水稻,耕地1/3种植二麦、1/3种植绿肥、1/3休耕深翻。现在这样的场景不只是欧美发达国家有,在上海松江区也已成燎原之势。在泖港镇腰泾村,记者见到了34岁的青年农民李春风,他家从2008年开始承包200亩耕地发展家庭农场,耕种收全部机械化作业,年收入超过20万元。
有着职高学历的李春风,是村里的明白人,懂技术,朴实不善言辞。他给记者算了算年收入的构成:耕地承包费每年700元/亩(500斤稻谷市场价);水稻种植成本750元/亩(种子由区政府免费提供,化肥200元、农药200元、收割耕地费150元、人工200元);获得粮食补贴390元/亩,区政府土地流转补贴150元/亩;稻谷按1200斤/亩、市价1.4元/斤计算,收入1680元/亩。种完水稻种二麦,纯收入每亩大概200元,与深翻和种植绿肥相当(区政府补贴200元/亩)。如此算下来,刨去所有成本,1亩地年纯收入达到970元。2011年他还加入了松林畜禽合作社,为合作社饲养1200头猪,获得每头猪50元的代养费。此外,他还有3台拖拉机,可以为其他家庭农场提供耕种服务,也能获得一笔不小的收入。
腰泾村人均耕地只有1.2亩,在农业比重较大的松江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传统分散小规模兼业的农业生产方式形不成规模效应,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无从应用,也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和耕地保护。经过深入调研和学习借鉴国外经验,2007年一种全新的农业组织生产形式——家庭农场,在松江借势顺势而“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4-23/182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