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努力破除“三农”发展的体制障碍


    马晓河

    著名经济学家、管理学博士。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北京市委、安徽省政府顾问。主要著作有《我国二元结构矛盾与工业化战略选择》、《21世纪中国粮食问题》、《我国农村税费政策研究》《结构转换与农业发展》等。

    主持人:本报记者 徐恒杰 袁赛

    男嘉宾: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马晓河

    中央对今年“三农”工作的要求是稳中求进、好上加好。那么,如何在连续8年增产增收的高基数上继续前行?农产品供给和市场价格如何在多种影响因素叠加交织的高变数中保持稳定?农业农村发展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的高要求下延续向好势头稳步求进?这都是今年“三农”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为了更好地深入分析“三农”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我们邀请“三农”问题专家、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博士走入本期对话,探讨如何准确把握“三农”发展中的相关重大问题。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邀请,近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后劲十足,请问您认为目前我国“三农”的发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时期?

    马晓河:首先从总的方面来看:第一,是农产品供给最丰富的时期。在粮食八年增的前提下,农产品供给形势很好,市场供给丰富,这对抑制通货膨胀、保障粮食安全、保障人民的生活以及国家的宏观调控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二,是农民收入达到最好的时期。这几年人们的收入非常快,连续八年增幅在6%以上,八年快。这其中的一个特点是,2010、2012年在缩小差距3.32~3.21。这在当前城区在地区贫富差距扩大的背景下,这是一个不小的贡献。

    第三,是农民非农化,进城打工体制障碍弱化的时期。进城打工体制障碍不断弱化,农民进城打工的就多了,城镇化步伐就加快了,有利于农民变市民。

    第四,是在强农、惠农政策下,农村公共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进展的时期。可以说,农民的变化、农民对政府的认同前所未有。一是新农合标准不断提高。今年增到每人每年240元。二是农民养老全覆盖。原来计划全覆盖是2012年完成,现在2011年就基本完成了。三是农民低保生活标准提高。这些都是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这些变化都是非常有利的。这些变化既有党的政策的增强,也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

    主持人:在看到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更加复杂,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承担的责任更加重大,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忧患意识,那么请您给我们介绍下,现在我国“三农”问题所面临的隐忧或者挑战在哪些方面?

    马晓河:在我看来,存在三个方面的忧患:

    首先,在资源瓶颈下,在土地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农产品增产空间在减少,特别是主要农产品增产空间要减少。一是在城市化加速,水、土地、资源被挤压下,农产品增收压力越来越大。二是在农业的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农民的收益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很难提高。三是虽然这些年的农业基础设施在改善,但是农民靠天吃饭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四是在稀缺要素大量向外流失时,农业的现代要素投入不足。

    其次,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破除,依然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体制障碍。这些年农村改革上有进展,公共福利上有进展,但是影响农民进城的土地制度、金融制度、人口流动制度没有破除,最根本的是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的破除。这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一是农村的土地虽然是集体的,但是都必须变国有的后才能进入一级市场,才能进城。

    二是因为历史原因,农民资金获取也是二元制度。城里包括外资都可以进城,办一些金融机构。而现在农村,第一,政策性银行缺位。农业开发银行是针对企业的,农业银行也是支持农业方面的企事业单位的,信用社是对农民的,但这两年也都进城了。第二,商业性银行退位。几大银行都从农村退走了。第三、民间金融不到位,农民获取资金的权利比国有企业、比城市还是不同的,尽管国家推出要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合作社,但是由于政策体制的制约,现在进展很慢。很多农村现在还没有金融机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农业现代化 基础设施建设 新农村建设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