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


    不仅自身现代农业筋强骨壮,泉州与台湾农业合作交流,也搭上海西经济发展的顺风船,向纵深发展,果实累累:安溪海西茶叶加工合作基地、海峡两岸(德化)油茶文化旅游产业园和南安海峡两岸(溪南)台湾甲鱼良种繁育场等3个项目现已完成,去年设立的以现代渔业为特色的惠安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福建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之一。

    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泉州将重点发展休闲农(茶、果)庄型、农业产业文化展示型(雕艺城、茶博院)、民俗文化型、健身养生度假型休闲农业,通过多元化发展,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综合体等休闲农业产业集聚中心区。一幅美丽的休闲农业之都的蓝图绘就!

    回馈“三农”、城乡并进——

    政府将民生视为“一号工程”,“真金白银”大投入,“新农村大戏”唱起来

    “县域经济增强了,更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面对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我们要集中财力办好‘基本民生’。同时,还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非基本民生’,让公共服务覆盖城乡每一个角落。”泉州市市长黄少萍说。

    街道齐整、楼宇气派、绿草茵茵,在晋江市东石镇井林村,这种现代园林式的居住环境,让人赏心悦目。而村办农民大学、文娱广场和文化长廊的建成使用,更是让村民大呼过瘾。

    “口袋富了,脑袋也要跟着富。硬件改善了,软件也要升级。”井林村主任许金锁自豪地对记者说:“目前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100%,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5.5%,失地养老保险参保率100%。”

    从当初的一个落后村,短短数年间,变成泉州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井林村的质变,折射出泉州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回馈农村、服务农村,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民生考量。

    踏访泉州乡村,居有所住、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业有所就……曾经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财力雄厚的泉州各县区政府,均将民生视为“一号工程”,对与提升百姓幸福指数最密切相关的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更是重视有加,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建设速度、质量,泉州在全省均一马当先。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自2006年以来,通过改旧建新、“三清六改”和家园清洁等行动,泉州初步探索出产业带动、侨资引领、文化先导、造福搬迁、生态保护和和谐促进等6种新农村建设模式。5年来,泉州新农村建设共投入资金近80亿元、启动项目3700多个,889个村入围省、市、县级新农村试点示范村,创建136个绿色村庄、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2个省级生态乡镇村和20个市级生态示范乡镇。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泉州同步推进“三旧改造”、安全饮水、电网升级等工程,让农民足不出村,便能享受现代城市生活的便捷。

    惠及广大农民的民生大手笔、大举措,犹如股股甘泉流淌,滋润着农民的心田。2010年泉州率先实施市级财政对市县区“新农保”资金补助政策,这在全省不仅首开先河,也是唯一投入“真金白银”这么多的区市。仅2011年,泉州市级财政对各市县区新农保的资金补助就达2474万元。今后每年市级财政对养老保险的补助资金将达4000万元以上。

    1.98亿元低保资金温暖人心,覆盖低保对象13.5万人;投入7.34亿元健全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和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基本达到国家建设标准;提高“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实施新农合大病市级统筹制度,全市受益于新农合、医保的群众达725万人;增加教育投入,11个市县区顺利通过省“双高普九”评估;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投入使用……泉州农民分享着县域经济大发展的果实。

    农民增收是最大的民生。2011年为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的目标,泉州还创新农民增收工作机制,着力抓好种养业效益提升、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服务拓展、农民就业创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5大增收工程,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稳步增长,突破万元大关,达10578元,同比增长13.8%。同时,泉州对20个市级扶贫村加强功能“造血”,截至去年底,已实施帮扶建设发展项目近百个,投入建设资金一千多万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茶叶 休闲 新农村建设 农业发展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