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


    避短扬长、另辟蹊径——

    农业以“小”博“大”,联姻资本市场,打造特色品牌,闯开现代农业一片蓝海

    泉州山多地少,耕地面积仅有196万亩,人均耕地不足0.4亩,是个传统缺粮的地方。耕地资源的先天不足,时刻警醒着泉州各级党政领导。扬长避短,创新农业发展的模式和途径,做强做大农业,使之与县域经济协调同步发展,成为泉州上下的共识。

    “泉州充分利用山海优势资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高优、生态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进步。”福建省农业厅厅长陈绍军在介绍泉州“三农”发展时如是说。

    与工业制造业的耀眼相比,泉州农业较为“低调”,但绝不失其鲜明的特色、精致的布局,处处体现出以“小”博大的气势和开拓创新的成果,其267亿元的农业总产值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到泉州,喝茶是必不可少的。一片茶叶,管窥一斑。2011年安溪全县茶叶总产值8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茶叶。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安溪盛产铁观音,上世纪90年代初,茶叶越丰收,价格就越低,茶贱伤农的同时,也刺激着政府的神经。茶业发展困局如何扭转、茶农增收的突破口在哪?经过深入调研和思索,安溪县创新提出“基地建设规模化、产品加工专业化、质量监督标准化、市场管理规范化、服务保障社会化”的茶叶产业发展思路,鼓励产业资本进入,使茶叶从过去的粗放型生产、加工、经营,逐渐向精细耕作、集约经营、品牌经营转型。如今,昔日福建省最大的“国贫县”一举摘“帽”,早已成为赫赫有名的全国百强县,“安溪铁观音”蜚声国内外。

    在安溪铁观音的发源地西坪镇,盖竹村德峰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辉荣,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茶叶合作社的发展历程,言语中无不透出创业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合作社是2009年由德峰茶厂发起成立的,社员从最初的几户,发展到现在的42户262人,茶园面积357亩。合作社对茶园实行老茶园改造和统一管理,茶叶品质不断提档升级,价格比周边老茶园高出百倍,最高的毛茶1斤可以卖到1500元,企业与茶农互利双赢。

    记者了解到,类似这样的合作社,在泉州经工商登记的已有1200多家,社员达到8.6万人,带动农户23万户,联结基地面积60多万亩,为农户销售农产品近14.6亿元。

    安溪茶业浓缩和代表着泉州农业强势崛起的精华。如今的泉州农业,主导产业丰富、产业素质较高、区域布局合理,已初步形成粮食、水产、畜牧、林业、水果、茶叶、竹笋、食用菌、花卉和蔬菜等10大主导产业,成为区域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泉州农业在每一步发展的关键期,无不得到财政资金的强力支撑。2006年泉州在全国率先推出渔工责任保险、渔船保险、水稻种植保险、能繁母猪保险、森林火灾保险、农村住房保险等6个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明确由财政出资予以支持。在财政项目资金的强力扶持下,泉州还建立起防汛抗旱应急反应、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灾害性天气监测、海洋渔业安全信息管理等四大体系和防洪减灾社会化服务公共平台,为泉州现代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农业与资本的联姻,是泉州发展现代农业的一招活棋。商机无限的泉州特色农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竞相涌入,一批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运而生,如鱼得水。而产业资本又反过来引领着特色农业向高优、生态、安全发展,泉州农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耕种,而是现代技术支撑下的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工业生产”。

    在泉州农业发展较快的近4年间,内提品质、外扩资本,令人对农业的实力和前景“刮目相看”: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5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32家,3家已经上市,5家即将上市;1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荣获“省品牌农业企业金奖”;368家龙头企业获得“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培育中国驰名商标8枚、省著名商标40枚;海洋捕捞总功率达42.2万千瓦,捕捞产量67.15万吨,海水养殖产量30.35万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茶叶 休闲 新农村建设 农业发展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