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显春
在北京市平谷区,有一家远近闻名的专门从事红薯种植的合作社,这就是北京鸿利丰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早在2007年10月,社长王文凯联合十几家红薯种植户成立了鸿利丰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解决了传统小农生产没标准、没技术、没市场的难题。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社员已发展到156名,并带动了周边500多户农民从事甘薯种植,涵盖3个乡镇、15个自然村,种植面积达1800多亩,探索出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依靠科技指导,提升生产力
合作社成立之初,就严格执行统一培训、统一供苗、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五统一”的管理制度,切实提高社员开展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水平。每年冬春时节,合作社都会聘请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以及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等科研院所的专家,为甘薯种植户开展技术培训3~5期,年参训人员达1000余人次。除了培训外,合作社每年还为社员发放技术资料3000余份,不断提升社员知识和技能水平,规范社员生产。
为做好新品种的引进和开发工作,合作社积极与北京农学院合作,引进了保健型、鲜食型、加工型、烧烤型等系列的17个红薯新品种,进行对比试验和筛选分类。经过试验,筛选出最适宜本地区种植并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新品种。目前,合作社建成了20亩甘薯科技示范基地,5栋3200平方米的育苗室,为推广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通过引进新品种和新的生产技术,使红薯品质和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如今亩产已经突破了2000公斤,同比增产了三成多,亩收入也增加了500多元,红薯已经成为种植户增加收入的渠道之一。社员杨宝义介绍说,2010年他种植了5亩地,红薯亩均产量达3500斤,亩获利2450元,比原来亩均多增收700元。
开发特色产品,提高产业效益
在王文凯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张市民排着长队的照片,那是2009年7月底,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的“平谷大集进京城”活动中,合作社的展台前,每天都有市民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购买红薯粉条、地瓜干的场景。
“我们的产品一直坚持高品质。一是严把原料关,二是坚持传统的工艺。”王文凯道出了受欢迎的原因,“我们的产品在连续两年的平谷大集进京城活动中,是非常受欢迎的,每天市民都排着很长的队伍,到现在还经常有人电话订购甚至亲自前来购买。”
为了确保社员按照标准生产,合作社与社员签订了购销合同,实行最低保护价,以高于市场价0.2元/公斤的价格收购,有效地调动了社员种植红薯的积极性,建立起稳定的供应市场。合作社在与社员鉴订的购销合同中还明确约定,红薯种植要求施用有机肥、规范种植。社员之间应该相互监督,对于违规现象会有严厉的经济处罚,并相应地会给予举报者丰厚的奖励,从源头上掌控了原料关。2010年,合作社共收购优质鲜甘薯220万公斤,2011年突破了270万公斤。
在坚持传统手工制作粉条的同时,合作社还开发了契合现代人需求的烤红薯、紫薯粉条、地瓜干等系列休闲食品,为合作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由于紫薯含有花青素,具有抗癌的作用,因此很受都市高端市场的欢迎,效益比较明显,合作社也在积极引导社员调整种植结构。”王文凯介绍说。
船小固然好调头,但是承受大风浪的能力却严重不足。在王文凯看来,传统既要传承,还要发扬,才能真正被市场、被消费者所接受。在坚持传统纯手工制作粉条,传承这一民间文化的同时,合作社也在积极引进现代化的理念和设备,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自2009年以来,合作社累计投资近300万元,新建了一座储存量达100吨的红薯储存地窖和一个淀粉加工车间,并引进了一套先进的淀粉生产线,为发展红薯加工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收入达到了近400万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2-25/179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