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全力打造生态农业强市的宿迁追求


    本报记者 沈建华 陈兵

    从骆马湖畔到洪泽湖边,从虞姬故乡到项王故里,岁末年初,记者在江苏省宿迁市采访,一路体验着“烟波水世界,绿色梦田园”的优美境界。作为全省农业份额占比最大、建市时间最短的地级市,生态带给宿迁的还远不止清新的环境,更有发展的优势、机遇和潜力。宿迁市委书记缪瑞林说,区域发展需借势而上,生态是宿迁的“金字招牌”,也是最大特色;处于经济崛起“爬坡越坎”阶段的宿迁市,走生态兴业、富民、强市之路是首选,也是必然。

    从保护生态到生态立市

    宿迁,自古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中道、扼二京咽喉”之称,洪泽湖、骆马湖、大运河、古黄河等两湖八河水域达300多万亩,淡水与耕地面积比为3∶5,在全国地级市中遥遥领先。

    “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和流经地,宿迁的土、水、林既是宿迁的资源,也是国家的公共产品,保护生态,加强生态建设是宿迁的重大责任。因此,省委、省政府对宿迁提出了要着力打造江苏生态农业第一市的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缪瑞林说。

    特殊的地理位置,独有的地质风貌,特别是后发的区域优势,决定了宿迁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注入生态元素。1996年,宿迁在建市之初就将保护生态作为全市最基本的建设思路,“十二五”期间,全市又确立了“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

    农业是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迁是农业大市,但宿迁农业是在基础弱、条件差、底子薄的状态下起步的,农业发展出路一直是全市上下探讨的课题。宿迁市市长蓝绍敏说,宿迁发展起步晚,但起点不能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形成农业的现代特质,宿迁条件得天独厚。

    “从传统农业‘当家’到生态高效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宿迁的农业正进行着一场发展方式的大转变、大变革。”分管全市“三农”工作的宿迁市委常委、秘书长田洪说。

    享有“肉鸡之乡”美誉的宿豫区,到2011年底,全区肉鸡养殖量达1.2亿只、加工量达1.8亿只,全区肉鸡产业预计可实现产值60亿元。不仅解决了5万人的就业问题,而且,仅此一项,就带动全区农民人均增收750元。全国肉鸡养殖规模与现代化水平最强县和全省最大的肉鸡养殖加工基地初具雏形。

    畜禽养殖可以助农增收,但死亡畜禽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2011年12月13日下午,记者在宿豫区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看到,一个不大的空间被分为两个部分:尸化处理车间和焚烧处理车间。“别小看这些设备,它一天可以处理10吨重的死亡畜禽。”宿豫区分管农业的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叶锋说,对于病死畜禽,中心有专门的处理线先杀菌,再深埋,而因为被挤死或热死的畜禽,在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可变成优质有机肥料,进行循环利用。宿豫区每年有500万只左右的死亡肉鸡,目前已基本实现集中化、无害化处理。

    宿迁建市时间较短,在江苏这一经济发达省份而言基础相对薄弱,但尽管面对南方发达城市的产业转移大潮和自身“财政饥渴”的诱惑,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态的坚守。缪瑞林说,宿迁的这片“净土”,这座“氧吧”来之不易,宿迁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绝不靠牺牲环境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上马、不引进“污染难治理、治理不达标、达标增排量”的项目。

    在宿迁,婉言谢绝污染环境的“上门项目”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沭阳县青伊湖农场的腾云飞带领农场职工种植优质稻麦2万多亩,实行产加销一条龙服务,大米全部销往中粮集团。他本人先后四次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大户”荣誉称号。农场负责人徐同耀说,为了保证农场所产稻米的无公害品质,仅2011年,农场就拒绝了30多家带有污染性质的企业落户投资,放弃税收1亿元左右。

    生态建设在于决心,更在于恒心。多年来,宿迁市坚持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宁静工程”、“绿地工程”和“靓城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市圆满完成减排任务,提前完成流

    宿迁市副市长秦正宝介绍说,截至2011年底,宿迁市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连续5年优于小康社会标准,是全省唯一没有酸雨的地区,全市下辖三县两区均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近年来,宿迁市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目前正努力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力争到2018年创建成国家生态市,向“江苏生态第一市”冲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处理 草莓 沼气 肉鸡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