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全力打造生态农业强市的宿迁追求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2-10  互联网

    本报记者 沈建华 陈兵

    从骆马湖畔到洪泽湖边,从虞姬故乡到项王故里,岁末年初,记者在江苏省宿迁市采访,一路体验着“烟波水世界,绿色梦田园”的优美境界。作为全省农业份额占比最大、建市时间最短的地级市,生态带给宿迁的还远不止清新的环境,更有发展的优势、机遇和潜力。宿迁市委书记缪瑞林说,区域发展需借势而上,生态是宿迁的“金字招牌”,也是最大特色;处于经济崛起“爬坡越坎”阶段的宿迁市,走生态兴业、富民、强市之路是首选,也是必然。

    从保护生态到生态立市

    宿迁,自古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中道、扼二京咽喉”之称,洪泽湖、骆马湖、大运河、古黄河等两湖八河水域达300多万亩,淡水与耕地面积比为3∶5,在全国地级市中遥遥领先。

    “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和流经地,宿迁的土、水、林既是宿迁的资源,也是国家的公共产品,保护生态,加强生态建设是宿迁的重大责任。因此,省委、省政府对宿迁提出了要着力打造江苏生态农业第一市的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缪瑞林说。

    特殊的地理位置,独有的地质风貌,特别是后发的区域优势,决定了宿迁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注入生态元素。1996年,宿迁在建市之初就将保护生态作为全市最基本的建设思路,“十二五”期间,全市又确立了“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

    农业是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迁是农业大市,但宿迁农业是在基础弱、条件差、底子薄的状态下起步的,农业发展出路一直是全市上下探讨的课题。宿迁市市长蓝绍敏说,宿迁发展起步晚,但起点不能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形成农业的现代特质,宿迁条件得天独厚。

    “从传统农业‘当家’到生态高效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宿迁的农业正进行着一场发展方式的大转变、大变革。”分管全市“三农”工作的宿迁市委常委、秘书长田洪说。

    享有“肉鸡之乡”美誉的宿豫区,到2011年底,全区肉鸡养殖量达1.2亿只、加工量达1.8亿只,全区肉鸡产业预计可实现产值60亿元。不仅解决了5万人的就业问题,而且,仅此一项,就带动全区农民人均增收750元。全国肉鸡养殖规模与现代化水平最强县和全省最大的肉鸡养殖加工基地初具雏形。

    畜禽养殖可以助农增收,但死亡畜禽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2011年12月13日下午,记者在宿豫区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看到,一个不大的空间被分为两个部分:尸化处理车间和焚烧处理车间。“别小看这些设备,它一天可以处理10吨重的死亡畜禽。”宿豫区分管农业的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叶锋说,对于病死畜禽,中心有专门的处理线先杀菌,再深埋,而因为被挤死或热死的畜禽,在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可变成优质有机肥料,进行循环利用。宿豫区每年有500万只左右的死亡肉鸡,目前已基本实现集中化、无害化处理。

    宿迁建市时间较短,在江苏这一经济发达省份而言基础相对薄弱,但尽管面对南方发达城市的产业转移大潮和自身“财政饥渴”的诱惑,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态的坚守。缪瑞林说,宿迁的这片“净土”,这座“氧吧”来之不易,宿迁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绝不靠牺牲环境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上马、不引进“污染难治理、治理不达标、达标增排量”的项目。

    在宿迁,婉言谢绝污染环境的“上门项目”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沭阳县青伊湖农场的腾云飞带领农场职工种植优质稻麦2万多亩,实行产加销一条龙服务,大米全部销往中粮集团。他本人先后四次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大户”荣誉称号。农场负责人徐同耀说,为了保证农场所产稻米的无公害品质,仅2011年,农场就拒绝了30多家带有污染性质的企业落户投资,放弃税收1亿元左右。

    生态建设在于决心,更在于恒心。多年来,宿迁市坚持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宁静工程”、“绿地工程”和“靓城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市圆满完成减排任务,提前完成流

    宿迁市副市长秦正宝介绍说,截至2011年底,宿迁市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连续5年优于小康社会标准,是全省唯一没有酸雨的地区,全市下辖三县两区均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近年来,宿迁市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目前正努力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力争到2018年创建成国家生态市,向“江苏生态第一市”冲刺。

    从政府主导到多元投入

    “我家的沼气已经用了两年多,既便宜又方便!”家住泗阳县三庄乡邵道居委会的顾永红告诉记者,她家以前使用煤气的时候平均每个月需要支出30元,现在使用了沼气,每天支出不到5毛钱,一个月下来就节省了15元。

    邵道居委会相关负责同志说,自从两年前居委会投入120万元建设秸秆气化工程,目前,全居委会家家户户通沼气,实现了清洁能源100%普及率,秸秆变废为宝,回收利用率达98%以上。

    据了解,普及农村清洁能源是宿迁市委、市政府近年来为减少农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实施的重点工程。目前,全市已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3.2万个,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

    宿迁市市长蓝绍敏说,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维护政府主导是前提,但关键要靠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多元化的投入合力,促使生态保护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对于农业大市而言,农民是生态保护的主体。在宿迁,随着政府对生态建设力度的加大,现代生态农业体系日臻完善,农民对生态的保护和利用意识已逐渐渗透到生产生活中。

    宿城区洋北镇拥有西瓜种植面积1.35万亩,瓜农们为了改善本地土壤质量,从6年前开始在全镇范围内流转土地,轮茬种瓜。据洋北镇人大主席蔡民介绍,种植西瓜每年每亩地要使用5000斤左右的有机肥,这对西瓜收获之后的水稻和常规蔬菜种植大有益处,因为土壤增加了有机质,后续作物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既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又减少了环境污染。目前,全镇3.8万亩耕地,每3年就能普遍施用一次有机肥。

    “以前畜禽粪便是本地最令人头疼的污染源,现在倒成‘宝贝’了!”蔡民说,洋北镇有400多个养鸡大户,都成了瓜农固定的供肥基地。

    记者了解到,目前,宿迁市生猪、家禽、奶牛规模养殖场已达9463个,规模比重分别达到57%、87%和98.6%。从2010年开始,宿迁市规定,凡新建的大型畜禽养殖场,必须同时建设配套的粪便处理设施和相应规模的种植业生产基地,力争实现畜禽粪便100%无害化处理和就地转化利用。

    比尔·盖茨说过:“没有不能利用的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但让垃圾变成资源,离不开科技的催化。在生态建设、生态农业的发展进程中,宿迁积极与科研院所“联姻”,使之成为全市生态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据宿迁市副市长秦正宝介绍,近3年来,宿迁市共组织实施市级农业科技项目60多项,获批省以上农业科技计划项目197项,一批农业科技成果已在宿迁大地上生根开花。

    2011年12月16日下午,记者在泗洪县魏营镇前营居委会草莓种植大户王洪代的设施大棚里,看到了一个直径大约50公分的封闭式圆形水泥池。王洪代一边演示一边解释说,这其实是一个小型沼气池,沼气用来发电,沼液用作肥料。老王打开了沼气池旁边的开关,大棚内纵向均匀分布的10盏灯一下子亮了起来。“每天早晨只要打开半小时,大棚内的温度就会升高两度,保证草莓也不会冻坏,同时,灯亮着的时候,还会释放二氧化碳,促进草莓生长。”老王说,他用两个棚做了实验,有沼气灯的大棚今年的草莓至少增产20%以上。

    “不光增产,还能节本!”王洪代告诉记者,往年一亩草莓地要施50公斤的复合肥,今年光沼液都用不完。眼下,他正准备为他的草莓申请无公害品牌。

    魏营镇副镇长钟华说,这得益于省农委、省农科院等部门的帮扶,前营居委会已建成3000亩连片草莓大棚。基地上的沼气设备是省农科院新研制的产品,目前全部免费给农户使用。

    一个龙头带活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发展现代生态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撑和带动至关重要。据宿迁市委常委、秘书长田洪介绍,近年来宿迁市不断加大农业招商力度,荷兰绿港、荷兰瑞克斯旺、中粮肉食、蒙牛乳业、汇源果汁、达利食品、广东温氏、河北五得利、天津宝迪、山东益客、江苏雨润、南京卫岗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农业龙头企业相继落户,目前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5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24家。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产业集聚助推了宿迁生态农业发展不断提档升级。沭阳县刘集乡的“粮食—食用菌—设施蔬菜”,泗洪县金娥奶牛的“奶牛—蚕桑—蚯蚓—越冬蔬菜”,宿城区利华农业的“生猪—沼气发电—设施蔬菜”等循环经济产业都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花卉苗木是沭阳县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支柱产业,全县花木种植面积37.3万亩。以前,村前屋后的花枝、毛草和落叶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是个大难题,自从新河镇解桥村几个青年农民办起干花厂后,这些废物经过加工都变成了精美的装饰花,产品畅销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如今不但村里的环境变美了,2000多个农民还因此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从“生态富民”到“生态强市”

    生态农业最早是由美国土壤学家威廉·阿博雷克特于1971年提出,它的重要特征是具备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但很多地方的农业,往往“生态”就很难高效,反之亦然。如何让两者互为提升?宿迁市的探索和实践,很有启示意义。

    宿迁市委书记缪瑞林说,倘若生态不能富民,就失去了生态建设的基础和动力,只有让生态资源转化成绿色产业、民生财富和竞争优势,生态与高效才能真正达到和谐统一。

    泗阳县是全国著名的“意杨之乡”,全县现有意杨林60多万亩,杨树1.2亿株,除水面外的森林覆盖率达47.8%,在全国平原县中名列前茅。所谓“十年树木”,意杨虽然为泗阳人挡住了黄河故道的风沙,优化了人居环境,但杨树本身的收益却是缓慢的,庄台旁、河塘边、废地上满眼的意杨林如何实现高效?泗阳农民自有生财之道。

    在泗阳县公兴镇林苗圃,连片的意杨下一片绿色格外引人注目。泗阳县农委副主任庄进涛说,这是他们去年和“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的专家们一起引种的蒲公英,每亩投入只需300元,一年可收3~4茬,连收5年不需播种,每亩林地每年可增加产出2000元以上。

    “我们一共引进了7种适合林下种植的中药材品种,今后两年计划搞深加工,将林地的效益再提高!”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专家、省林科院高级农艺师倪竞德说。

    据了解,宿迁市拥有森林面积302万亩,用全省1/12的国土,创造了全省1/8的森林,生产了全省1/6的木材蓄积。“十一五”期间,全市高效林农复合经营面积达61万亩,年纯收益12.4亿元,通过林农复合经营,全市林地利用率达93.5%。

    生态成就品质,品质铸就品牌。得益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农产品的开发,宿迁市在农业产业发展方式上已经开始由“卖产品”向“卖品牌”转变。“宿豫鸡”、“宿城菜”、“沭阳花”、“泗阳树”、“泗洪米”等一批特色品牌纷纷成为市场的“宠儿”。

    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水稻种植面积6000多亩,2007年村里通过引进半糯性稻种进行生态种植,生产出的“垫湖仙米”平均亩产值超过4000元,大米最高价每斤卖到了18元。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1000多元。

    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多元化发展,让宿迁逐步成为了生态休闲的“热地”,不少农民凭借家门口的“蓝天碧水”坐享其成当上了小老板。据统计,宿迁市2011年包括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在内的旅游收入达40多亿元,全市力争到2013年实现游客超千万人次,旅游收入破百亿元。

    目前,沭阳花卉和板栗林旅游观光带,骆马湖湖滨特色鲜切花休闲观光带,洪泽湖湿地风光和渔业旅游观光带,泗阳临河林地旅游观光带,古黄河农业风光带以及以运河湾自然农园和运河风光相结合的运河风光带等都已成为宿迁的对外名片和区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宿迁的良好生态不仅拓展了农业产业发展空间,也为工业经济发展增加了引力,大量有意投资环保型产业的客商纷纷慕名前来洽谈、合作。据统计,宿迁市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已经连续7年位居全省首位。

    2011年12月14日下午,记者在沭阳县采访,适逢一位无锡庄姓老板过来考察投资环境。庄老板告诉记者,她是第一次来沭阳,本打算只逗留半日,没想到来了之后,情不自禁就多留了一天。“这里的环境太好了,在乡政府大楼里可以听到鸟叫,走在国道上还能闻到远处飘来的草香。”庄老板说,她想投资建设标准化厂房,已经跑了几个地方,“环境分”肯定加给沭阳!

    “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宿迁在经历了发展思路、发展方式等一系列变革与突破后,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振兴、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盼望宿迁的生态文章越做越好,更盼望宿迁能够继续创新、实践、创造出更多更新更富特色的发展经验和启示。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2-10/178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