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凤云 通讯员 丁广阳 胡伟 单爱根
“赵克信啊,我们金寨没有不知道的。穿双解放鞋,戴个旧草帽,没事儿就往山区跑。”
去年冬天,在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安徽省金寨县,记者遇到了一位山区的老农。他告诉记者,赵克信是金寨县人武部政委,大家都叫他“扶贫政委”,他在这里给老百姓办好事已经好多年了。
“困难群众不一样,有时几十元钱就会影响一个家庭”
1996年8月,赵克信交流到六安军分区当干事不久,就跟随扶贫工作组到山村搞调研。
这一天,赵克信目睹了让他震惊的一幕:两间墙壁开裂的土屋,一家4口人挤在一张床上,一条破烂不堪的被子堆在上面,一个小女孩衣不遮体。赵克信赶紧跑到镇上,掏出身上仅有的200元钱买了被子和衣服送了过来。看着70多岁的老奶奶老泪纵横,拉住他的手呜呜地说不出话,小女孩也跟着哇哇大哭起来,赵克信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有的家庭每天只吃两顿饭。”回忆起当年,赵克信依然很激动,“他们虽然贫穷,但从来不怨天尤人,只是默默地顽强地活着。虽然家中缺吃少穿,但总会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客人。”
此后的近三年时间里,赵克信先后46次主动要求到山区蹲点,每次都是满载而入、净身而出。
1999年6月,赵克信被提升为人武部科长。原本可以留在市区的他,自荐到最贫困的金寨县任职。他对妻子说:“你生在金寨,知道山区太穷,我要去干点事。”
到任后,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跑遍了全县23个乡镇。在此期间,认下了15个“穷亲戚”,花光了来时妻子给带的2300元生活费和当月的工资,写下了2万多字的调研报告。
2004年底,由于部队编制体制调整,赵克信从副部长岗位上调任军分区政治部任干事。得知他要离开金寨,铁冲乡600多名群众走了几十里山路,自发赶来为他送行,许多群众流着眼泪、拉着衣服不让他走。赵克信的眼睛湿润了:“只要有机会,我还会回来。”
2007年初,赵克信提升正团,组织上不忍心把这个“老黄牛”再放到艰苦的地方,拟安排他到市区人武部任主官。但赵克信再一次提出了到金寨工作的请求。面对赵克信的选择,一向忍让的妻子反对了:“原指望嫁给你能带我走出大山,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你拿钱去济贫也就算了,人还接二连三地往深山里跑,心里到底有没有这个家啊。”
面对妻子的责问,赵克信没有过多解释,只是带着妻儿来到了人武部重点帮扶的皂河村。那时,部分村民还住在六十年代盖的茅草屋里。特别是20多户散居在高山上的群众,由于山上的姑娘大多往山下嫁,山下的姑娘根本不愿往山上嫁,导致人口素质越来越差,出现了光棍多、老弱病残多、痴呆弱智多的现象,生活相当贫苦。有一家,屋里养着两个痴呆病人,儿子进去不久就吓得跑了出来。
赵克信到金寨县人武部任政委后,甩开膀子大干了起来。他结合落实国家移民政策,带领官兵和民兵开展移民建林,帮助群众建新家。2009年底,皂河村63户265名困难群众从山上搬了下来。
群众住上了新房子,但赵克信一家分到了经济适用房却拿不出购房款,不得不向亲戚借、银行贷,因为无钱装修,他们至今还住在岳母家。对此,他很坦然:“我们日子过得是紧一点,但多一些钱少一些钱都能生活;困难群众却不一样,有时几十元钱就会影响一个家庭。”
扶贫参建“三件宝”:解放鞋、草帽和铁镐
双休日,赵克信最喜欢去山区群众家中走走。他常说:“越往老区群众中走,心里就越踏实!”但真正走到山区深处,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车行甩尾巴,人走掉鞋底。”这是当时金寨县乡公路状况的真实写照。赵克信第一次到金寨工作不久,人武部就发动民兵打响了修路筑桥攻坚战。
豫皖交界,群山闭锁,铁冲乡长河村更是山高崖险。当地群众出行全靠肩挑手提,不堪其苦,村民多次自发修路,均因条件恶劣作罢。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2-02/178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