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全国最大“县”老乡有三“盼”


    本报记者 杨丹丹 通讯员 郑杰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有184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140万,是全国县级农村人口基数最大的一个区。新年伊始,农民们都有着怎样的期盼?

    期盼之一:农资价格降下来农资市场“净”下来

    夹沟镇夹沟村村民王立明,去年秋天种了20亩小麦,他掰着手指给记者细算了一堆成本账:每袋尿素比2010年涨了12元,磷酸二铵每袋涨价40元,机耕机播每亩分别同比增长10元。每亩小麦的成本合计同比增长71元。

    “而现在小麦、玉米、大豆的市场价格却没同比上升,让我们这些种地人感到有点不理解。”王立明说,他的20亩地,总共有7块,最大的有5亩,最小的地块才7分,这些零碎地块的收种费用人家根本不论亩算,7分地也要收1亩的费用。这无形中又增加了生产成本。

    祁县镇白庵村农民张立夫说:“农资涨价,那是全局的事,咱左右不了大局,而这农资市场的乱象却让俺农民一头的雾水。”张立夫告诉记者,每年一到秋种时,大街小巷,村村寨寨到处都是卖化肥的,有的说是厂家直销,有的吆喝着假一赔十,有的连个招呼都不打就把化肥送到了家门口,你说要还是不要。乱,乱的叫俺农民心里没有底。

    身有同感的还有解集乡种粮大户李伟。李伟认为,整治农村农资市场乱象,首先要开展农资下乡宣传、送法下乡、放心农资产品推介、假劣农资产品展示和集中销毁等活动。其次要农资一体化服务。把大力推进农资连锁经营作为“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工作的有效载体,要加强市场监管。

    期盼之二:把“农技下乡”变为“农技驻乡”

    埇桥区是一个有225万亩土地的传统农业大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5年落户该区。随着大批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留守的老人妇女成为农村主要劳动力。

    埇桥区推进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在构成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生产要素中,科技发挥了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科技对全区农业的贡献率,已由5年前的30%提高到2011年的50%。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科技推广是关键。

    在调查采访中,不少农民建议说,他们期盼着既送“技术”又送“实践”。目前,有些农技人员下乡喜欢搞花架子,在村里转一转,在田边看一看,送几本科教书,或者在培训班上照本宣科,说几句大话、空话就走人,这种农技推广人员,是不受农民欢迎的。“农技人员必须深入田间,在实践中手把手教农民怎样栽种、怎样管理,让农民吃透技术、领会技术、消化技术,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收入。”王立明说。

    全国种粮、售粮大户李伟认为:“应把‘农技下乡’变为‘农技助乡’。目前技术下乡这种短期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农民需要,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科技服务。”“最好是建立农业技术驻村服务点,长期指导当地农业技术生产,推广应用农业科技知识成果;或者开设‘三农’科技信息服务‘绿色通道’,建立农村24小时服务热线;也可以培养一批农村科技‘二传手’,成为‘常住’在农民身边的‘土专家’。”李伟认为。

    期盼之三:让“新农合”真正成为“民心工程”

    面对这些政策带来的实惠,农民对“新农合”提出了他们的新期盼。

    “部分乡镇卫生院,作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为自身经济利益,存在片面追求药品差价,给农民开高价药,‘不选对的,只选贵的’,这极大地损害了老百姓的参合热情!”一位镇干部感慨道。

    据了解,现在乡镇中心卫生院医务人员基本上都拿“旱涝保收”工资,部分医务人员存在干不干事都是拿同样的钱,不愿再承担风险的思想。“过去像剖腹产这样的手术,在乡镇中心卫生院一例手术只需2000多元就能做好,而现在多数乡镇医院都把这项业务推到市、县级医院,在县医院农民至少要花7000元以上。”夹沟镇夹沟村一位村干部说,现在稍有风险的病人乡镇中心卫生院就把他们推到市县级医院,谁都不想承担医疗风险。

    “过去每月都要做15例左右的剖腹产手术,现在基本上每月做不到一例。”当地卫生院的一位基层医生透露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化肥 大豆 载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