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俐 通讯员 徐恭位 杨洋
【探索一】
“集团冲锋”:避免以点代面
由全部市级部门、257个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驻渝部队,组成18个市级扶贫集团,“一对一”对口帮扶18个重点区县,不脱贫不脱钩。
着眼影响全局和长远的基本面,重庆总在思考,避免扶贫开发以点代面,见子打子,或者昙花一现,而是面向大多数贫困地区和群体,制度化、持续性地运作,以此兜底式地推进全面小康建设。为此,重庆不断创新扶贫方式,更加注重建章立制,着眼建立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重庆市扶贫开发办原主任王义北很是自豪,她说:“重庆在整村推进、社会扶贫、开放扶贫和动态扶贫等方面,在全国比较,或建机制早,或工作做得最好。其中,一个亮点就是集团扶贫这艘‘冲锋号’发力最早。”
在重庆,由全部市级部门、257个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驻渝部队,组成18个市级扶贫集团,分别由18名市领导挂帅,“一对一”对口帮扶18个扶贫开发重点区县,不脱贫不脱钩。仅2011年,重庆市政府办公厅扶贫集团就协助地处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项目36个、资金5亿元,启动实施扶贫开发项目44个、落实资金3000多万元。
为保证集团式扶贫在内的多种扶贫方式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庆不断探索扶贫开发的制度化、规范化道路,颁布实施了《重庆市农村扶贫条例》等法律法规,筑起了重庆扶贫开发的快车道。
【探索二】
统筹城乡:瞄准三大关键问题
始终保持将市级财力的75%下沉到区县和乡镇,并向贫困地区倾斜。
产业空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薄弱,是贫困地区落后的三大重要方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说:“就是要带着感情,千方百计去扶贫。”重庆从统筹城乡和整个“三农”发展的角度抓扶贫开发,调整公共支出结构,始终保持将市级财力的75%下沉到区县和乡镇,并向贫困地区倾斜。
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源动力。重庆千方百计给扶贫开发重点区县增补产业空白、补齐产业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发挥国有资本宏观调控作用,渝东北、渝东南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等多措并举,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基础设施是支撑经济发展的硬件保障。重庆这些年的大投入、大建设,致力于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仅交通、水利两项“十一五”累计投入近2000亿元。
公共服务水平体现经济发展的软实力。重庆连续五年保持教育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20%、GDP的4%,新增教育经费的70%向农村倾斜,率先在贫困地区启动“十二五”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计划。重庆还进行自费改革,提前实现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在全部乡镇和村建立综合文化站和文化活动室,对特殊群体实施特别关爱,所有农村中小学生都能享受免费提供的鸡蛋、牛奶和“爱心午餐”。落实专项资金、专人,照顾全市130万留守儿童、200万空巢老人。
【探索三】
户籍改革:脱去进城农民贫困“外套”
农民工转户进城后享有与城镇居民完全同等的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等待遇。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说:“针对长周期、大面积、反复出现的问题,一定要从体制机制入手,不断改革创新,打通制度通道。”重庆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改革创新方面,敢于先行先试,第一个“吃螃蟹”。在扶贫开发中,重庆牢固树立并贯彻大扶贫的观念,把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作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农村贫困现象的突破口,解决转户居民的城镇居民福利待遇,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2011年12月2日,转户居民胡本华从重庆市副市长童小平手中接过城市户口本,激动而幸福,因为他成为了重庆第300万个转户居民。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1-04/177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