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有机食品是如何“炼”成的


    曹川还告诉笔者:“目前,由于我国有机食品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有关有机食品生产的科技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套完整的有机食品生产科技系统,涉及74个专业学科,最少需要288名专业技术人员才能支撑起来。”

    有个小故事可以从侧面反映园区有机食品的高标准。前些天,一名养鸡的技术员问,假如园区里的鸡生病了,能不能用药?专家赵树英的回答是:“用药的话要先看这种药进入鸡的身体后会不会分解,分解有没有副作用;如果不在体内分解,就要考虑排泄出来会不会在空气中分解,会不会积累在土壤里,或对空气造成污染,最终对园区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如果是这样,就不能用。”说着这段拗口的“标准”,赵树英自己也忍俊不禁,笑了起来。

    在技术控制中心,笔者看到了设在园区中各类设备采集的数据,以及高清摄像画面远程监控系统,它正在分析小气候采集系统、虫情测报系统等获得的数据,并对照田间的实际情况,根据预报数据,结合气象因子,综合判断病虫害情况,科学地使用预测预报数据,为园区有机食品生产提供服务。

    目前,琵琶寺有机园里建有10座观望台,观望台各个方向都装有高清摄像头,辐射半径是1000米。园区划分了若干个编号区域,客户通过互联网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时通过目标编号的高清摄像头看到所订购的农产品生长情况,可放心地食用有机食品。

    在园区内,笔者又看到三个现代化钢架结构大棚,它们都是用来做害虫天敌的相关研究,这也是新技术研发体系(NTRDS)的基地,每个大棚造价50万元,棚里配备了紫外线杀菌灯、补光灯、诱虫板、频振灯、滴灌设备等,棚内温度、湿度采用全自动调控。

    第一栋是昆虫天敌培养温室,与普通的培养室不同,这里有数十排带轨道的铁制培养架,在铁架子间还种植了大白菜、萝卜、小麦等,大棚内除了可以控制温度、湿度外,还为昆虫提供了一种尽量贴近天然的生长环境。每排架子都由多层“铁盒子”组成,可以随着轨道自由滑动,方便处理虫卵。每个铁盒子里存放着土壤,专门用于培养各类害虫的天敌。当培养出还不会飞的天敌幼虫时,研究人员就将铁盒子中的天敌分别投放到有需要的田块。2011年3月下旬,在园区的田间投放瓢虫450万头控制桃蚜;4月份投放12万只螳螂,控制园区12万棵二龄果树害虫。该项技术作为园区无害化防控措施之一,实现了“以虫治虫”的目标。

    “这些作物果实可不是用来给人吃的,而是虫子的食物。”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现任园区昆虫研究高工张洋说。原来,培养天敌首先要培养一定数量的害虫,这样才能使天敌在生长阶段有“食物”可吃。比如要培养蚜虫的天敌七星瓢虫,就首先要饲养蚜虫,而蚜虫是一种植食昆虫,只吃植物,所以就要种植足够的大白菜等供其生长食用。用菜喂蚜虫,蚜虫喂瓢虫,形成了一条生长食物链。张洋还告诉笔者说:“这里目前培养的天敌专供琵琶寺有机园里的大田作物、果树、蔬菜等发生虫害时使用。”琵琶寺有机生态园的这种发展理念吸引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紧邻着天敌培养温室的,是两栋天敌田间放养试验温室,里面种满了西红柿。张洋告诉笔者,这里是专门用来作天敌田间放养试验的,比如发生某种规模的虫害时,投放多少天敌可以控制,投放天敌幼虫还是成虫的效果更好等。棚内入口处都设置了一间“缓冲间”,与温室内外的环境相对隔离,以使温室内保持一个相对独立的状态。

    “四次分配”模式富民促进园区稳定发展

    琵琶寺有机园区在进行有机食品生产实践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

    56岁的园区生产主任袁新华原是园区所在地的宜沟镇赵窑村村民,他2009年将自家31亩土地流转给了佳多公司。

    流转前,由于土地比较贫瘠,老袁一家每年种植的小麦玉米产量很低。老袁给笔者算了一笔账,过去玉米亩产不足700斤,小麦亩产不足500斤,除去化肥、农药等支出,玉米每亩纯收入约为200元,小麦每亩约为120元,家庭年纯收入仅有9000多元,生活比较困难。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检测 化肥 数据 处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